-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印刷材料及适性》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刘江浩 顾灵雅 实验室:教D楼303、307、312 电话课程介绍 * 教学目的: 该课设是在学生完成了《印刷色彩学》和《印刷材料及适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是巩固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并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达到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加强对相关课程之间联系和理解并为后续课程奠定实践基础。 建议教材: [1] 《印刷材料及适性》,第二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2] 《印刷适性实验指导书》 参 考 书: [1] 李荣兴《油墨》第一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93年2 月 [2] 王尚义《最新印刷纸实用知识手册》第一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设计是为印刷工程专业或是已修完“印刷材料及适性”课程的学生设置的综合实验教学环节,是应用《印刷色彩学》的知识,对《印刷材料及适性》课程整体内容的深入了解;通过对实验样品和数据的分析处理,考察承印材料的表面性能与印刷品颜色再现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议教材: [1] 《印刷材料及适性》,第二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2] 《印刷适性实验指导书》 参 考 书: [1] 李荣兴《油墨》第一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93年2 月 [2] 王尚义《最新印刷纸实用知识手册》第一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 课设内容: 课设分为两部分: 一、不同纸张表面特性对油墨色彩再现的影响 二、油墨中添加不同添加剂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 课设内容: 一、不同纸张表面特性对油墨色彩再现的影响 测试不同纸张(三种)的性能差异:(主要是平滑度或不同压力下的粗糙度(PPS)、白度、不透明度、光泽度、吸收性等)。 制备三原色叠色印刷样张,在合适的印刷条件(印刷压力、速度、墨膜厚度(相对应于不同纸张,其理论注油墨量不同,铜版纸1.2μm、胶版纸2.2μm 、新闻纸3 μm))下,使用AIC2-5型IGT印刷适性仪打样,包括Y、M、C单色和R、G、B叠色样条。 * 课设内容: 一、不同纸张表面特性对油墨色彩再现的影响 待干燥后分别采用分光色度计测量全通道密度值,计算色强度、色相误差、灰度、色效率,用坐标纸画出色域(GATF色轮图)图,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分析。 分析纸张主要性能对印刷品颜色再现的影响。 提示:测色时,一定要垫几张相同样纸在测试样品的底部,以防止仪器内的强光透射样品到桌面上引起色彩误差 * 油墨叠色顺序和测色、计算项目:(C,M,Y,R,G,B,色密度,色轮图,灰度,色偏,L,a,b) 提示:同一承印物材料上,同一上墨量,印刷速度和压力下,打印的样条是不是颜色比较一致,如两张样条中,黄(品,青)色的深浅程度尽量接近! * 课设内容: 二、油墨中添加不同添加剂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在一种颜色的胶印油墨中,分别加入0%、1%、3%、5%、8%(或是0,1,2,4,8,16)%的调墨油和/或撤粘剂(注意要油墨与添加剂要混合调匀,不然误差大,以后数据无法分析)作为油墨测试的样品。 使用平行板粘度计和粘性仪分别测量原墨及加入不同比例添加剂后墨样的粘度、粘着性、丝头长短、软硬程度的变化,考察油墨添加剂对油墨粘度、粘性等性能的影响。 使用锥板粘度计测油墨的触变性,屈服值,塑性粘度。 对比与平行板粘度计的数据有何不同,为什么? * 实验安排: 分组情况: 周三早8:30-16:00:13印技2班(分2小组) 周四早8:30-16:00:13印1班,一组(分2小组) 周五早8:30-16:00:13印1班,二组(分2小组) 注:每大组一半人进行实验一,一半人进行实验二,并且要观摩还未参与的实验项目的操作过程,合作完成综合实验内容,中午交换。 提示:油墨打样后第二天测试颜色(油墨的干密度与湿密度是不一样的),或是上午打样下午测色。 实验使用棉花量较大,需要提前一天来实验室准备实验材料,减棉花。 * 论文要求: 论文书写规范: (1)前言,包括课设的目的,课设的内容。 (2)综述,包括课设的目的,课设的内容,相关性能的描述(概念性)。 (3)实验部分,包括实验仪器(型号,测试的参数设定)、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分析(数据列表、图表分析等),请详细记录各项实验的工作条件。 (4)结论(简明综合分析实验结果)。 (5)对思考题进行回答。 * 课程设计要求: (6)总结(个人对课设的总结)。 (7)参考文献(前面综述摘自哪里,出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