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教育测量发展历史与概述分析.pptVIP

第二讲-教育测量发展历史与概述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孔子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闵子侍侧,訚訚(yin)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 荀子 通士通达事理 公士公正无私 直士正直坦诚 悫士(que)忠厚务实 小人言行无常 * 能力测量思想 孔子根据自己的观察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孟子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 《孙子兵法》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三国时期刘劭著作《人物志》 魏时文帝曹丕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材。该书即是在推行九品中正品评人物、选择人材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专著,旨在为推行九品中正制在理论上提供依据,在实践上总结经验,以推动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1937年,美国人J.K.Shryock将其翻译为英语,书名为《人类能力的研究》。 * 刘勰《新论 专学篇》 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无一时俱成”,其结论是“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抓周 * 人才测量与选择 科举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 七巧板与九连环 * 我国从公元606年的隋朝就开始了科举考试 欧洲却一直没有笔试的传统,直到1702年英国剑桥大学才开始使用笔试录取学生。 1845年,美国也开始用笔试考核毕业生。 *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4年出版了《心理与社会测量理论导论》,第一部关于测验理论的专著。 介绍了统计方法及测验编制的基本原理 1909年,桑代克根据统计学“等距原理”为测验量表确定了单位。 各国相继成立专门管理考试的机构,组织专家编制、实施和管理测验。 * 西方近代 * 心理测验产生的社会背景 鉴别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患者 人道主义的发展,收容所的发展 生产的需要,大批工人进入资本工厂 法国医生Esquirol用观察个体使用语言的能力来判断个体的智力水平 另一位法国医生Seguin出版了《白痴:用生理学方法来诊断与治疗》 * 一个天文事件 1796年,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皇家天文学家N·马斯林基发现其与助手布鲁克观察星体通过的时间相差0.8秒钟,将助手辞退。 20年后另一天文学家贝塞尔对这一事件作了研究,认为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个人观察的误差,引起了学者们对个别差异的重视和研究 * 高尔顿 英国优生学创始人,于1869年出版了《遗传的天才》一书,提出人的能力是由遗传而来的,并设想不同人的能力水平的分布是正态的,其差异是可以测量的 并于1884年开始运用实验手段测量简单心理现象的个体差异,即对感觉能力的测量,结果以反应时表示。 * 高尔顿把统计方法应用于对个体差异资料的研究,第一次使用了相关系数(r),他的学生皮尔逊创立了积差相关法。 在1893年出版的《人类能力及其发展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心理测量”和“测验”两个术语,直接推动了心理测验的产生。 * 卡特尔 詹姆斯·卡特尔(James Cattel)早年师从冯特,博士论文《反应时的个别差异》,与高尔顿交往甚密。 回美国之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编制了50个测验,包括测量肌肉力量、运动速度、痛感受性、视听敏度、反应时、记忆力等方面。 1890年在《心理》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描述了这些测验。 学生用他的生理测验指标与学习成绩比较,结果不符。 * 艾宾浩斯 1897年,艾宾浩斯用算术运算、记忆广度、句子填充测验等对小学生施测,测验结果与学业成绩十分相符。 * 比奈与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的诞生 比奈(A. Binet)被视为心理测量的鼻祖,发明了智力测量常模量表。 1905年,比奈与助手西蒙(Simon)合作,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 * 1905年比-西量表 内容:30道题(记忆、言语、理解、手工操作)。 题目排列方式:从易到难。 指标:通过项目数。如白痴最多只能通过6项,低能的成人可通过7~15项。 * * * * 1908年修订版 内容:增至59道题。 方式:把测验项目按年龄分组。每一岁一组。每个年龄组项目数量不等,最多8项,最少3项。 年龄范围:3~13岁。 指标:智力年龄。 智龄和实龄的比较确定智力水平的高低 * * 1911年量表 题目:删旧补新,但总数仍为59题。 增设一个成年组。 除4岁组仅有4个项目外,其他每个年龄组一律为5项,便于计算。 * 智力测验的发展 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于1916年修订了比西量表,命名为:斯坦福-比奈量表。 在修改基础上增设39个新项目,达到90个项目。 最早对施测和记分提供了详细的指导语。 引入了智力商数的概念(比率智商)。 *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英国心理学家瑞文1938年出版了推理测验,这是一个非文字测验,即可弥补语言文字量表在理论上的缺陷,又可以

文档评论(0)

3354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