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美到鉴赏(审美)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1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显然,海德格尔读懂了这幅画,并从中感受到了一个“鞋子”的世界。不单是一双鞋,还有这双鞋的所有者——农妇和这双鞋的承受者——土地之间的关系。这双鞋把农妇置入大地的无声的召唤之中,世界和大地为她而存在,为伴随着她的存在方式的一切而存在。凡·高画出了鞋的“承受”,海德格尔从中看出了“鞋”的承受对于大地、对于无边母性的意义。鞋的“承受”指向鞋的本身,那张开的口,那松弛的鞋带,那打皱的皮纹,脚是“缺席者”,鞋“承受”着,把被穿、被行包藏在、鞋之内,这种被穿、被行指向大地,于是鞋把这大地包涵在其中了。由此,一双普通的器具——农鞋就被赋予了不普通的可靠性,在这里,凡·高的油画揭开了这器具即一双农鞋真正的意义,它向观者敞开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样,器具的器具存在就露出了真相。 在这个器具的举例中,海德格尔只是列出了一个关于“鞋具”的例子,那就是凡·高的《一双农鞋》。我们可以认为凡高的这双鞋是农民勤劳、辛苦的象征,在这里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地,感受到了大地的母性。 我们全身心沉浸其中,如入梦境一般,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仿若已经全部融入天地间,融入永恒的江山、无边的风月,已经“道通为一”,与“存在”同在。这个境界,我们认为是人生、也是审美最高的境界,它虽然超越人们的具体生存,却不是从事物的感性材料中抽象出来的最高概念,而是与鲜活灵动的人生实践和生机勃勃的人生体验紧密相连、水乳交融,表征着人生在世的生存实践,表征着“人活着”的基本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静观”、“对话”与“存在”三种关系不是彼此分离的,相反,它们往往是相互包容的,前一种关系是后一种关系的基础,后一种关系是前一种关系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现象的历史性 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它们既有历史的延续件,乂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从审美现象本身来看,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都呈现出一种永远未完成、不定型的状态。 譬如说,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是今天的中外游客普遍向往和渴慕的审美对象,但对于远古先民来说,却绝不可能是什么审美对象。原始狩猎部落的人们即便住在鲜花盛开的地方,也不以花为美;可是到屈原的时代,奇花异草便成了艺术题材,大量出现在辞赋中。茹毛饮血时代的初民特别欣赏狼牙府,他们经常把狼牙齿串连起来,当作装饰品挂在自己的脖子上,显示和炫耀自己的英武、勇敢和力量;然而在今日之文明时代,狼牙齿就很难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审美主客体的发展变化,根源于人类生存实践的发展变化。人类生存实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就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双双生成、建构起来的。 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更具有明显的历史性。这里,我们可以列举中国文化传统中“美”的观念和范畴为例加以说明。 夏商时代,殷墟甲骨文字中已有“美”、 “丑”等字出现,其观念相对成形并固定,则我国古代美概念孕育、萌芽于 夏商时代可肯定。 周代东迁开始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诸子学派百家争鸣局 面,诸子学说在各以自己观念解释宇宙和社会人生中以理论形态方式表述不同的审美观点,美丑、文质、文道、言意、意象、性情、刚柔、神妙、声色 味等美学概念与范畴普通定型化并流传开来为表达美学文艺思想的共同形 式。这当然是古代美学概念与范畴早期发展的笫二阶段,而且也是整个中国 美学范畴史的一个有关这重要典籍时期。 从文字学说,观念先 于文字。最早的殷墟甲骨文按许慎《说文解字》六书的造字方法,“美”字 应是多元素综合而制成。它的主要形态有: “美”字释义 (1)羊大为美(味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宋初·徐铉“羊大则美,故从大”。 清代·段玉裁《说文注》认为:肥大的羊其肉味甘。 (2)毛羽饰为美 清·王献唐:以羽毛饰加于女首为每,加于男首则为美。 清·王献唐不同意《说文》的讲法。他说:“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所云大义,段、王皆谓羊大则肥美。其实羔羊尤美。周礼膳夫,膳用六牲,亦无羊为主膳之说,盖据伪体解说,致生窒碍。” (3)羊大为美(视觉) 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1987年):这样看来,在人们生活中,由所谓“羊大”而引起的直接的意识和感情,“美”字所内含的最原初的意识,其内容是:第一,视觉的,对于羊的肥胖强壮的姿态的感受;第二,味觉的,对于羊肉肥厚多油的官能性的感受;第三,触觉的,期待羊毛羊皮作为防寒必需品,从而产生一种舒适感;第四,从经济的角度,预想那种羊具有高度的经济价值即交换价值,从而产生一种喜悦感。这些感受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的吉祥,包含着心理的爱好、喜悦、愉快等等,可以叫作幸福感吧。 (4)羊大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