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两代“江山之助”的内涵及特点.docVIP

试论明清两代“江山之助”的内涵及特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明清两代“江山之助”的内涵及特点.doc

试论明清两代“江山之助”的内涵及特点   作者简介:关伊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摘要:《文心雕龙?物色》首次提出“江山之助”这一命题。此命题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深入的关注和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明清两代的诗文论,并与前代观点相对比,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江山之助”的内涵及特点:一是江山之“助”人,二是江山之“助”诗,三是诗人与诗“助”江山。   关键词:江山之助;明清内涵;特点   “江山之助”这一命题,最早可追溯至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的表述:“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此处的“江山之助”主要是指“山林皋壤”所代表的大自然对文人的文心诗脉的激发。然而刘勰对此命题并未充分地展开论述,就其理论成熟度而言,这一时期只能算是初创期。之后,此命题在唐宋及明清时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关注。对唐宋时期“江山之助”的探讨,前人论述已颇为详备。但明清时期对此命题的研究,又多有缺漏,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明清两代诗文论中“江山之助”的内涵及特点。笔者将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江山之“助”人,二是江山之“助”诗,三是诗人与诗亦“助”江山。   一、江山之“助”人   明清两代文人深入探讨了江山对作家的陶冶之功。概而言之,妙效有五。   第一,诗人游历天下名山大川,种种奇胜之景有助于其开阔胸襟,成就审美的人生态度。徐沁《明画录》有云:“能以笔墨之灵,开拓胸次,而与造物争奇者,莫如山水。”盛大士《溪山卧游录》中也说:“诗画均有江山之助,若局促里门,踪迹不出百里外,天下名山大川之奇胜,未经寓目,胸襟何由而开拓?”明清两代文人肯定了山水自然对开阔眼界,提高精神境界的积极作用,盛大士更是反对“局促里门”的创作方式。   第二,江山有助于文人变化其气质。魏禧在《曾庭闻文集序》中提到:“文章视人好尚,与风土所渐被,古之能文者,多游历山川名都大邑,以补风土之不足,而变化其天质。”文人可以通过远游博览,补原来生活的自然环境之不足,进而改变自己的天性气质,丰富审美情趣和个性。更进一步而言,诗人的性情、气质应当与山水相融合,从而得山水之灵气,清代厉志《白华山人诗说》有云:“凡作诗必要书味薰蒸,人皆知之。又须山水灵秀之气,沦浃肌骨,始能穷尽诗人真趣,人未必知之。试观古名人之性情,未有不与山水融合者也。”厉志认为,诗人只有得山水之灵气,才能尽诗人真趣,成为“真诗人”。   第三,明清两代文人,继承了宋人“江山之助”与“养气说”结合的理论,将“养气”与游历相联系,如宋濂在《送陈庭学序》中认为,陈庭学正是因为游历了成都这样人杰地灵的地方,因而心中自有无限豪迈之情,浩然之气充盈心胸则必然发为不吐不快之言,在“诗益工”的同时,其“气愈充”、“语愈壮”、“志愈高”。宋濂将这些变化均归之于“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吴雷发《说诗菅蒯》亦有:“文要养气,诗要洗心。子由推司马子长之文有奇气,而归功于游览,是亦气之一助也。”吴雷发赞同苏辙对司马迁文的评价,将其文章的跌宕起伏、饱有奇气归功于游历活动,并指出“游览”是对养气的一大帮助,旨在说明饱览自然山川有益于作者主体创作之气的培养。赵翼在《送蒋心馀编修南归》中也有相似的观点:“气兼湖海豪犹在,句得江山助益工。”   第四,明清时期,对“江山之助”的论述取得了新的进展,即“江山之助”与发挥性灵结合在一起,被视为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宋濂《刘兵部诗集序》有:“吟咏侈矣,非得夫江山之助,则尘土之思胶扰蔽固,不能有以发挥其性灵。”而袁枚作为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之一,力倡“性灵说”。他所说的“性灵”大致是指“性情”与“灵机”的综合,袁枚的“性灵”说重视诗歌抒发个人的真性情,表现诗人的“自我”,这是他诗论主张的核心。而在《答祝芷塘太史》中袁枚将“性情”与山川相结合:“必须山川关塞,离合悲欢,才足以发抒性情,动人观感。”他认为必须有山川的相助才能抒发真“性情”,这一观点与他的“性灵说”紧密相连。石韫玉也认为文人往往得江山之助,山水对文人性灵有“默助”之功,其《潘古堂诗序》有:“然文人之性灵与江山之助,引而益胜,攸往而不穷。”   第五,文人们注意到了贬谪者偏得山水之胜的微妙现象,专门研讨了逆境中崛起者与山水的特别关系。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流贬者“穷则穷矣,然山川之胜,与精神有相发者。”山川美景触动流贬者、失意者的精神,帮助文人从文学创作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存在的价值。   更进一步说,明清时期的文人将“江山之助”与“穷而后工”相结合,宋琬在《萧五云豫章纪游诗序》中说:“天既产名山巨浸,则必生?缕槔?落之人,往往使之羁愁穷饿,假岁月之间,以搜剔岩壑,而发其光怪雄奇、磅礴郁蒸之气,故名士未有不好游者。”在“天”这种不可抗力的影响下,自然中有名山大川,也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