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小象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薯小象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doc

甘薯小象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薯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跨区域引种越来越多,为了普及和推广浙江省内检疫性害虫――甘薯小象甲的相关知识和防控技术,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对甘薯小象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作一总结。   关键词:甘薯小象甲;发生规律;防控技术   甘薯小象甲,又名甘薯蚁象、甘薯小象鼻虫,俗称番薯臭虫、红头娘,属鞘翅目蚁象科[cylas formiearius(Fabricius)]是浙江省内检疫性害虫。甘薯小象虫是甘薯生长期和储藏期的重要害虫。其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但以幼虫为害损失大。成虫咬食薯块、藤头、茎、叶柄、嫩梢、幼芽。薯块被害后,使水分散失干缩,其伤口导致甘薯黑斑病、甘薯软腐病等病菌侵入而发病腐烂,从而造成更大损失。幼虫钻蛀薯蔓和薯块,造成许多不规则的纵横潜道,并排粪其内。薯块被害后,呈蜂窝状,变为黑色或黑褐色,并诱发病害,造成腐烂,产生一种特殊的腥辣味(故称“臭薯”),完全不能食用,作为饲料,会引起家畜中毒死亡。甘薯小象甲在发生地区,常年损失15%~20%,严重时可达30%~50%,甚至绝产。   Ⅰ 生活习性   甘薯小象甲在浙江1年发生3~4代。世代交替现象存在,春末夏初成虫较多,秋冬幼虫和蛹居多。无明显生理滞育期,只要条件合适,全年都可发生。以成虫、幼虫、蛹越冬,很少以卵越冬。成虫在薯块、薯蔓茎叶、田间杂草、土缝、砖石下或甘薯窖内越冬,幼虫和蛹在田间或窖内薯块及薯茎内越冬。在3~4月温度达到8℃时,成虫开始活动,18℃条件下活跃,雨天、大风不利成虫活动,温暖、干燥、风力小则有利成虫活动。   甘薯小象甲成虫怕强光,故白天多躲藏在藤蔓枯叶下等隐蔽处,在清晨和傍晚活动。成虫爬行能力强,并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可作短距离扩散,一般能飞3~6m,借助风力可达2km以上,有假死性和趋甜性,耐饥力强,可延续150天左右。初羽化时体乳白色而软,匿居薯块内,3~5天后,体色变深,体躯变硬,爬出取食活动。成虫昼夜均可活动、取食。白天藏在叶背面,为害主脉、叶梗和茎,也潜藏在地面裂缝里为害薯梗,黄昏爬出地面活动。羽化后5~7天,开始交尾,一生交尾多次。交配后2~10天开始产卵。卵产于外露薯块表皮下居多。产卵时先以口器将皮层咬成圆形或长圆形小孔,卯产其中。通常一孔1卵,偶有2~3粒。产卵期15~115天,每雌虫一生可产30~200粒。产卵最适温度为27~32℃。成虫寿命很长,在浙江乐清,第1~3代平均为25~35天,第4代(越冬)可达170天;卵期为5~15天。   甘薯小象甲幼虫整个阶段都生活于薯块或藤头内。幼虫孵出后即在薯块和藤头向内蛀食成弯曲的隧道,虫体后方堆满白色或褐色虫粪。幼虫在薯蔓内蛀食,一般向下钻蛀成较直的隧道,并致被害处逐渐膨大,部分还可经薯蒂蛀入薯块。每个隧道中一般仅有1头幼虫,每个薯块少的有1~2头,多的100头以上。幼虫期最短14天,最长32天,一般18~26天,幼虫老熟在隧道末端化蛹,或向外蛀食到达皮层,咬一圆形羽化孔,然后在其附近化蛹。蛹期6~18天,一般7~14天。   2 传播途径   2.1 自然传播   成虫爬行能力强,并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可作短距离扩散,一般能飞3~6m,借助风力可达2km以上。   2.2 人为传樯   成虫虽具翅但不善飞行,幼虫则终生匿居在潜道中,不能自由迁移,主要以各虫态随种薯或薯苗的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其次,运载过有虫薯块及薯苗的工具和包装物在使用后未经彻底消毒处理,也可携带隐藏其内的成虫,传至他处。   3 浙江区域发生规律   春季气温回升后,越冬虫开始活动。越冬成虫于4月中下旬为外出活动盛期,第1代成虫在6月中旬~7月上旬盛发;第2代成虫8~9月初盛发;第3代成虫在9月下旬~10月上旬盛发。   甘薯扦插后,越冬代成虫迁入薯藤上取食产卵,迁入的高峰期在扦插后7d左右,产卵盛期比迁入高峰期迟7~12d。一般8月中旬前成虫在薯藤和藤蒂上为害产卵,以后各代成虫钻入薯块上产卵繁殖为害。   成虫多产卵在1.5~2mm深处,少数产在茎蔓上,散产,每处1~2粒,每头雌虫可产卵100~200粒,幼虫共4龄,历期15~20d。老熟幼虫在隧道末端或表皮下化蛹,蛹期6~10d。   甘薯小象甲发生量和为害程度与气候地形关系密切,凡干旱年份,造成薯垄开裂,有利于成虫钻到薯块上产卵,暖冬和向阳山坡有利于成虫越冬,因此为害较重。轮作比连作地受害轻;迟插甘薯比早插轻;土层深、基肥足比土层浅、肥不足、生长差园地为害轻;晒丝率高的品种比晒丝率低的品种轻。因为轮作和迟播地虫口基数少,土层深、肥料足、生长好的薯块不易外露;晒丝率高的品种质地硬,小象甲不易钻入,所以受害轻。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检疫   严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