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北地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配方优化研究.doc
苏北地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配方优化研究 摘要 通过对苏北地区杏鲍菇主栽品种漳杏进行配方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的优良配方。试验结果表明,配方2(木屑30%、玉米芯25%、麸皮30%、玉米粉7%、豆粕6%、轻质碳酸钙1%、过磷酸钙1%)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较优配方。 关键词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催蕾;配方优化;苏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15-01 杏鲍菇又名刺芹刺耳、雪茸,在真菌分类中隶属于无隔担子菌亚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口感绝佳,味道鲜美,且具有独特的杏仁香味和鲍鱼口感,素有“平菇王”之称。杏鲍菇有益气、杀虫和美容作用。目前,中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都已开始进行杏鲍菇工厂化周年栽培,每年都增加许多杏鲍菇生产的厂家,现成为继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之后发展最快的食用菌类。苏北地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不够成熟、适宜品种较少,为了筛选出适宜苏北地区的优良配方,对苏北地区杏鲍菇主栽品种漳杏进行不同配方工厂化出菇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供试杏鲍菇品种为漳杏,引自福建省漳州市农科所,是当前国内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企业的主栽品种。 1.2 试验培养基及原料配方 1.2.1 母种。马铃薯(去皮)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水1 000 mL。采用20 mm×200 mm试管分装10~12 mL,在高压锅0.1 MPa(121 ℃)下灭菌30 min取出试管摆斜面,冷却后接入试验菌株,恒温25 ℃下培养,通过划线测量法计算其日均生长速度。 1.2.2 原种。采用枝条种配方,用750 mL菌种瓶,每瓶装25~30根枝条,枝条间隙用麦麸和木屑填实,在0.15 MPa(126 ℃)灭菌2 h,冷却后在接种箱接入母种,置于原种培养室22 ℃培养。 1.2.3 栽培种。采用3个培养基配方,分别是配方1:木屑20%、玉米芯25%、麸皮40%、玉米粉7%、豆粕6%、轻质碳酸钙1%、过磷酸钙1%;配方2:木屑30%、玉米芯25%、麸皮30%、玉米粉7%、豆粕6%、轻质碳酸钙1%、过磷酸钙1%;配方3:木屑40%、玉米芯25%、麸皮20%、玉米粉7%、豆粕6%、轻质碳酸钙1%、过磷酸钙1%。pH值8左右,含水量62%~65%。采用17 cm×35 cm聚乙烯菌袋,每袋装干料400~450 g,袋高18~19 cm。在0.15 MPa(126 ℃)灭菌2 h,冷却后在无菌室的接种流水线上接入原种,置栽培种于培养室22 ℃培养。 1.3 试验方法 1.3.1 发菌管理。每个菌株随机选取100袋并做标记,22~24 ℃培养,注意通风并及时挑出污染的菌包。将发好的菌袋移到出菇房进行催蕾出菇。 1.3.2 出菇管理。按照本地区企业的栽培模式进行冷库栽培。每个菌株从标记的菌袋随机选取菌丝生长良好的菌袋80袋(每个菌株分8次重复,每个重复10袋)进入出菇房后,去掉海绵塞,进行搔菌(只搔套环口表面),在23~25 ℃下,让菌丝恢复2 d,第3天降温到12~14 ℃催蕾出菇,并注意适当通风和光照强度,随后温度保持在12~18 ℃[1-3]。空间CO2浓度在出菇过程中维持在0.2%~0.5%,空间相对湿度在催蕾阶段维持在85%~95%,在出菇阶段维持在80%~85%,在采菇前2 d不超过80%。当菇长到12~15 cm,且菌盖稍微张开,孢子尚未弹射开始采收。采收时,详细记录每一菌株第1潮采收时间、每个菌袋单产及主要农艺性状[4-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方菌丝生长情况 经调查,配方2与配方3的菌丝粗壮,浓密洁白,配方1菌丝较壮,较密洁白。由表1可知,这3个菌株的菌丝生产速度稍有差异,以配方3的速度最快,达到4.49 mm/d,与配方1存在显著水平差异;在栽培种污染情况中配方2、3的污染率较低,与配方1在0.01显著水平存在差异。 2.2 不同配方出菇周期比较 由表2可知,配方2、3出菇时间都在20 d左右,其中配方1的出菇周期最长,需要25 d左右。 2.3 不同配方生物学效率比较 由表3可知,配方2的生物学效率最高,达到93.5%,而配方3的生物学效率与配方1、2都存在显著水平差异,但配方1与配方2之间不存在显著水平差异。 2.4 不同配方商品率比较 由表4可知,配方2的优质菇产量最高,达到316.6 g/袋。从商品率分析,配方3在0.05显著水平下比其他配方存在差异,配方2在0.01显著水平与配方3存在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配方1(木屑20%、玉米芯25%、麸皮40%、玉米粉7%、豆粕6%、轻质碳酸钙1%、过磷酸钙1%)与配方2(木屑30%、玉米芯25%、麸皮30%、玉米粉7%、豆粕6%、轻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