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情画意故乡居.doc
诗情画意故乡居
那个叫龙埂的小山村位于皖南靠近江西的一个山区里。村子不大,六七十户人家,青砖黛瓦,徽风徽韵,祖祖辈辈一直延续着的传统的农耕生活,平平淡淡走过了许多年。十九岁之前,我的生活就像村前的清水溪,从秋流到冬,又从春流到夏,波澜不惊。在一个溪水盈满河床的季节,我考上了大学,然后顺着溪水的流向走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像溪水一样,流走了就没再回头。在父母搬到省城和我一起居住以后,这些年我已好久没回去了。龙埂,渐渐地成为了一种记忆。
接到儿时伙伴九斤的电话,我觉得有必要回去一趟。除了故乡情结,还有一桩使命,九斤叫我写一篇《龙埂赋》。我在电话中笑,近年来写赋虽然是一种时髦,但基本上都是为一座城市,或是为一个行业、一处风景名胜在写,哪有为一个小山村写赋的?九斤说,龙埂就是风景名胜啊!拗不过,只得遵命,谁叫我和九斤是发小呢。
回乡的路总是比思念要长。当我的视线早早地缠上那棵古银杏时,九斤的喊声也适时地攀上树梢牵引着我。这棵古银杏树有些年岁了,距离龙埂村虽有一段距离,但每一个返回乡里的人总是把它当作一道门槛,走近它就等于到了家。尽管好些年没见,但给我的感觉依旧是那么苍翠,那么挺拔,那么深沉,如同一部村史,根植在故乡的土地上。与以前不同的是,银杏的根部围起了一道护栏,像是龙头山的萤石垒砌而成,简单的造型,自然成趣。银杏的旁边,同样是用萤石砌成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这棵古银杏的简介,魏碑字体,淡淡的绿颜和银杏风貌和谐相融。而在树的对面则是一块巨大的萤石倚路而立,极具象形的三个大字“龙埂村”狂草其中。
我说,村子还有一段路呢,怎么在这儿就竖起了标识?九斤说,现在的龙埂是一座美丽的庄园,林带、池塘、田园、溪水都是她的组成部分,我们的规划范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九斤把手一挥,像个设计师。我知道,九斤是村主任,说话有分量,不是随随便便的。于是,便怀着好奇跟着他向村子走去。
过去的土埂已悄然变成了水泥路,虽不宽,却清雅幽静。路两旁清一色的香樟树,估计是同一时间栽的,所以如刀裁般整齐。这个时节正是百花吐艳的时候,香樟的芬芳流淌在空气里,盖过了路外苗圃里的花卉,以及隔壁池塘里的清荷。隔着樟树,我看到一片片的苗圃,一片片的葡萄园。苗圃里的树种我多数认得,我不知道省城各大公园以及路边广场上那些金桂银桂、桢楠紫楠、白玉兰广玉兰是不是购自这里?还有许多的树种我叫不出名字,似曾相识,感觉很是珍贵。葡萄园则是统一的架构,整整齐齐的葡萄架,青青绿绿的葡萄藤,连地埂也是笔直有序,像是精心设计好的。
来到村头那口塘,忽地觉得走错了地方。只见近似椭圆的塘埂全用碎萤石铺成鹅肠般的花斑道,曲曲幽幽,凸凸凹凹。这些碎萤石我太熟悉了,村后龙头山上到处都是,怎么突然间全部垫到这里来了?不过真是恰到好处,镶嵌在这里确实比散落在山上实用。塘埂边的垂柳环塘而立,间隔适宜。不知道是不是因了这龙脉养分,这些垂柳烟色氤氲,婀娜婆娑,极尽风情倾向塘面。清清的塘水倒映着柳条,影影绰绰,有一丝动漫的味道。顺着柳丝晃动的波纹,沉在水底的白云飘过塘心的小岛,几只鹭鸟悠闲栖息其上。见此情景,我亦想坐在柳树下的石凳上,享受与鹭鸟一般的惬意。
我问九斤,这塘里原先的水花生哪里去了?满塘的污水哪里去了?塘埂上遍布的荆棘哪里去了?九斤笑,治理啊,这几年我们趁着建设美丽乡村的机会,花大力气改水改厕、治乱治污,不仅全村用上了自来水,而且统一建造了标准化的厕所,雨水污水分流,野塘清淤美化,让乡村老百姓的生活也像城里人那样,有个好环境,健康,舒适。
我惊诧。我以为建设美丽乡村只是一个目标,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在山区和边远地区,没想到我的故乡早已绘制了蓝图,而且成为现实。
九斤问我,你还记得这口塘叫什么名字吗?我一愣,还真记不得。我疑惑地说,这塘好像没有名字吧?九斤说,没错,以前是没有名字,不过现在有名字了。你看――
我顺着他的指向,果然看到一块扁萤石上写着:柳烟塘。我说,现在起的?九斤说,是的。过去农村贫穷落后,这些和我们生活了祖祖辈辈的自然环境有许多就像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没有一个正正规规的名字。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所有的东西都该名正言顺了,我们要赋予生态环境一种人文情怀。我忽然想起柳永的诗句:“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风絮。”此名此景,真是恰如其分。
回龙埂,村后的龙头山是一定要去的。少时家里穷,十多岁就上山砍柴割草,除了家用,还挑到集市上换点小钱。最是喜欢春上竹笋冒头的时候,那些散长在坡上或是沟壑里的野竹丛,每一个雨后都会冷不丁冒出几个绒绒的尖头,大手指粗,筷子长,扳回家就是一碗好菜。大人们则是喜欢山上的萤石,青灰中夹杂着萤白,像矾,亦像白玉。虽不及玉那么值钱,但也是经常有人来收的。于是,农闲之时上山挖萤石就成了龙埂人的一门副业。只是这龙头山的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