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病害的综合防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病害的综合防治.doc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病害的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042-01   本文详尽地叙述了食用菌的主要病害的特点、危害和种类,提出了防治原则、注意事宜、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具体措施。   食用菌在整个栽培过程中,其生长与发育的各个阶段,以及采收、加工和储藏的各个环节,由于环境条件不适,或遭受其他有害微生物侵染,使菌丝体或子实体生长发育受阻,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了一系列不正常的变化,如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畸形、枯萎甚至死亡等现象,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甚至导致整个生产失败。   1 竞争性杂菌   1.1 特点   竞争性杂菌主要是侵染培养料,不直接侵染菌丝体及子实体,有间接破坏作用。多为腐生性杂菌,能通过多种渠道感染。有些在外部形态和药物反应上与食用菌类似,增加了对其防治的难度。   1.2 危害   与食用菌争夺水分、养料、氧气;改变培养料PH,分泌毒素;导致烂料、菌丝萎缩、子实体变色、畸形、甚至腐烂。   1.3 主要种类   1.3.1非丝状杂菌   细菌:导致子实体病坏;使培养料变粘、臭、酸等。   酵母:使料变酸、发酵变质。   1.3.2丝状杂菌   前期菌丝近乎白色,待孢子成熟后便呈白色。   主要种类:   木霉:有几十种,危害最大,呈墨绿色。   链孢霉:速生恶性菌,多呈橘红、橘黄色或粉红色。   曲霉(黑曲霉及黄曲霉):呈黑色或黄绿色。   毛霉和根霉:黑色。   青霉:青绿色。   白色石膏霉:后期变为黄褐色,有恶臭。   鬼伞:小伞状,熟时腐解流墨汁。   小核菌:米黄色,似油菜籽。   胡桃肉状菌:浅褐脑状子实体,漂白粉味,破有腥臭。   2 病害   2.1 危害   侵染菌丝体与子实体,有直接致病、致畸、致死作用。   2.2 主要种类   2.2.1真菌病   褐腐病:又名水泡病、湿泡病、白腐病、疣孢霉病,只侵染子实体,患处变褐色,流褐色溶液,有腐臭味。   褐斑病:不侵染菌丝体,只侵染子实体,但可沿菌丝索生长,形成质地较干的灰白色组织块。幼菇受侵染后菌盖变小,柄变粗变褐,形成畸形菇;子实体中后期受侵染后,菌盖产生许多针头状、大小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成灰白色凹陷。病菇常表层剥落,生褐斑,不腐烂,不流褐色液,无臭味,菇体干硬。病程约14天。由轮枝霉引起。   软腐病:也称蛛网病、树枝状指孢霉病。先在床面出现白色珠网状菌丝,很快蔓延成水红色。侵染子实体从菌柄开始,直至菌盖,先呈水浸状,渐变褐变软,直至腐烂。由枝孢霉引起。   猝倒病:也叫立枯病、枯萎病、萎缩病。主要侵染菌柄,使菌柄髓部萎缩变褐。患病的子实体生长缓慢,初期软绵呈失水状,菇柄由外向内变褐,最后整菇变褐成为僵菇。由链孢霉引起。   2.2.2细菌病   细菌性斑点病是重要病害,由托兰氏假单胞杆菌引起。   斑点病:只侵染菌盖,呈凹陷状,分泌粘液,斑点干燥时菌盖易开裂。   黄斑病:柄菇出现黄斑或整体黄化,呈水浸状,不腐烂。   干腐病:菇体畸形,菌盖歪斜,柄基部膨大,后期菇体萎缩,干硬但不腐烂。   3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3.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治技术)。在防治上以选用抗病品种,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为基础,选择一些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综合利用,组成一个较完整的防治系统。以达到降低或控制的目的。   3.2 防治注意事宜   食用菌栽培周期短,且直接食用,农药极易残留在子实体内。在栽培过程中,必须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2.1严禁使用剧毒农药,对残效期长,不易分解及有刺激性气味的农药,不能直接用于菌床或菌袋上   3.2.2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人畜和食用菌无害的药剂,并掌握适当的浓度,适期进行防治。   3.2.3出菇期间禁用药剂防治。   3.3 防治措施   3.3.1.农业措施   生产环境洁净,工具用前先消毒,污染源要深埋或焚烧。   生产上选用抗逆性强的菌种,用适宜菌龄的菌种,播种时加大用种量。   选用新鲜的栽培料,勿过多加糖、粮食类营养料;拌料时加杀菌剂;将培养料酸碱度调至偏碱性。   生产环境忌高温、高湿、通气性差。   要合理轮作,不同菇类或不同品种、不同场地间要适当交换。   3.3.2 生物防治。抗生素类药剂(如链霉素、金霉素)防治食用菌上的细菌性病害,效果理想。   3.3.3 化学防治。常用杀菌剂   3.3.3.1杀真菌药剂食用菌的病害和竞争性杂菌大多是真菌引起的,它们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有许多相似之处,多采用多菌灵、托布津、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