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doc

稻飞虱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稻飞虱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稻飞虱 特征 发生特点 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88-02   一、发生特点   1.生活习性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上梅乡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有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的病毒。稻飞虱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嫩绿性,喜阴湿,一般栖息在稻丛下部叶鞘上产卵和取食。成虫有长、短翅型2种,长翅型成虫,趋光性强,善于迁飞,但发育慢,产卵少、寿命短;短翅型成虫翅短,不迁飞、发育快,产卵量多,寿命长。若虫共有5龄,多栖息稻丛下部取食,不受干扰、很少活动,能在同一株或同一丛稻上长期生活,受惊动则横爬或跳入水面。稻飞虱喜适温(26~28℃)、高湿(80%以上)的气候环境,“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易引起稻飞虱大发生。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也是稻飞虱大发生的预测依据之一。   2.稻飞虱的形态特征   2.1褐飞虱   2.1.1成虫   有长、短2种翅型。长翅型连翅体长3.8~4.8mm,短翅型体长3.5~4.0mm。体黄褐或褐色至深褐色,具油状光泽。头顶褐色,近方形,前缘向前突出较小。中胸背板褐色。前翅黄褐色,透明,翅斑黑褐色。   2.1.2卵   长约1mm,宽0.2mm。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紧密排成1列。卵粒香蕉形,较弯,卵帽顶端圆弧,稍露出产卵痕。   2.1.3若虫   分5龄。1龄体长1.1mm左右,体黄白或灰褐色,腹部背面有一倒“凸”形白斑,无翅芽。2龄体长1.5 mm左右,体淡黄至灰褐色,腹背倒“凸”形斑不清晰,翅芽不明显。3龄体长2.0mm左右,黄褐至暗褐色,腹部第三、四节背面各有1对“山”字形蜡白斑,翅芽明显,前翅芽尖端不到后胸后缘。4龄体长2.4mm 左右,体褐色,前翅芽尖端伸达后胸后缘。5龄体长3.2mm左右,体褐色,前翅芽尖端伸达腹部第三、四节。   2.2白背飞虱   2.2.1成虫   长翅型雄虫连翅体长3.6 ~4.0mm。体黑褐色,头顶黄白色,较狭长,前缘明显向前突出;额侧脊直。前胸背板和中胸背板的中域为黄白色。前翅淡黄褐色,透明,有时翅端有褐色晕斑,翅斑黑褐色。颜面、胸部腹面、腹部黑褐色。长翅型雌虫体长4.0~4.5mm,体多淡黄褐色。   2.2.2卵   长约0.8mm,宽0.2mm。卵粒新月型,卵帽向端部渐细,在产卵痕中不外露或稍露出尖部。   2.2.3若虫   共5龄。体近橄榄形,头尾较尖,落水后后足向两侧平伸呈“一”字形。1龄体长1.1mm左右,灰白色,腹背有清晰的“丰”字形浅色斑纹。2龄体长1.3mm,淡灰褐色,胸背有不规则斑纹。3龄体长1.7mm左右,灰黑与乳白色相嵌,胸背有数对灰黑色不规则斑纹,翅芽明显。4龄体长2.2mm左右,前、后翅芽端部平齐达第二腹节后缘。5龄体长2.9mm左右,翅芽达第四腹节,前翅芽端部超过后翅芽。   2.3灰飞虱   2.3.1成虫   长翅型雄虫连翅体长3.5~3.8 mm。体黑褐色。头顶淡黄色,四方形,前缘向前突出较小;额侧脊略呈弧形。前胸背板为淡黄褐色,中胸背板黑色。前翅淡黄褐色,透明,脉与翅面同色,翅斑黑褐色。腹部黑褐色。长翅型雌虫体长4.0~4.2 mm;中胸背板中域淡黄色,两侧具暗褐色宽条纹;腹部背面暗褐色,腹面黄褐色。   2.3.2卵   长约0.8 mm,宽约0.2 mm。卵粒茄形,卵帽顶部钝圆,在产卵痕中露出呈串珠状。   2.3.3若虫   多为5龄。长椭圆形,落水后后足向后斜伸呈“八”字形。1龄体长约1.0mm,乳白至淡黄色,无斑纹。2龄体长约1.2mm,灰黄至黄色,腹背两侧隐显斑纹,翅芽不明显。3龄体长约1.5mm,体灰黄至黄褐色,腹部第三、四节背面各有1对浅色“八”字形斑纹,翅芽明显。4龄体长约2.0mm,前翅芽伸达后胸后缘。5龄体长约2.7mm,翅芽达第四腹节,前翅芽盖住后翅芽。   二、防控措施   防治稻飞虱必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抓住关键时间用药防治,控制后期大发生。   1.防治指标   采用平行跳跃调查法,每块田查5丛水稻,调查稻飞虱数量,药剂防治指标:分蘖期每丛水稻5只以上,孕穗期每丛水稻10只以上,齐穗期和齐穗期以后每丛水稻15只以上。   2.农业防治   2.1 冬季结合积肥 铲除田间、田埂等地杂草,消灭越冬虫源。   2.2 合理搭配水稻种植品种,同一品种,应集中连片种植,减少品种插花。减少单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