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周单体玉龙佩初步研究.doc
东周单体玉龙佩初步研究
摘要:本文以年代较为明确的东周墓葬出土单体玉龙佩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搜集公开发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型式分析的方法,对东周时期单体玉龙佩的发展演变规律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又探讨了东周单体玉龙佩的分期,将之发展划分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三期,并归纳了阶段性特征。另外,总结了楚墓所出单体玉龙佩的基本特征。最后对东周单体玉龙佩造型的主要来源进行了推测。
关键词:东周;单体玉龙佩;“S”形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011-06
东周一代,玉器种类繁多,玉龙佩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类之一。学界对东周时期的玉龙佩有过一定的关注:1985年,杨建芳先生依据一些年代较为明确的春秋晚期及战国时期墓葬所出土的玉龙佩,按时期先后进行排比,对其形制、纹饰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概括。①2000年,杨建芳先生又详细总结了楚式玉龙佩的各种特征。②2010年,褚馨先生对东周单体玉龙佩的造型来源及其雏形最早出现时间做了相关探讨。③然迄今为止,尚缺乏建立在考古资料基础之上的系统研究,加之近年来诸多新资料的积累,都使我们有必要对玉龙佩――这一东周玉器的重要器类做些总结和归纳。
东周时期的玉龙佩,可分为单体和复合两大类。单体玉龙佩,即以单龙成器者;复合玉龙佩,则包括双龙并连、双龙同体、多龙交缠三型。东周时期,以单体玉龙佩最为常见。囿于篇幅所限,本文所论,以单体玉龙佩为主。东周单体玉龙佩,造型颇有特点,多以极富弹性的“S”状为基本造型元素,作曲身弯卷龙态,故又被称为“S”形玉龙佩。在笔者收集的相关资料中,年代较为明确的东周时期墓葬所出土的单体玉龙佩共计470余件。本文拟就这些资料,对东周单体玉龙佩的型式、分期年代、区域特征、造型来源等方面略陈管见。
一、型式分析
东周时期常见的单体玉龙佩,根据形制之差异,大致可分为二型,现分型述之:
A型:龙作俯首、拱背、卷尾之态,略呈“S”状。根据器表主要纹饰的图案特征和演变发展线索,又可分为六个亚型。
Aa型:主体纹饰由浅浮雕卷云状、谷粒状等纹样零件构成。依据纹饰形态的不同,复可细分为三式。
Ⅰ式:浅浮雕龙首纹。④标本.长治分水岭M53:41(图一:1)。
Ⅱ式:浅浮雕云谷相杂纹。⑤标本.洛阳针织厂C1M5269:38(图一:2)。
Ⅲ式:浅浮雕谷纹。标本.洛阳西工区C1M3943:9、10(图一:3)。
Aa型的演变规律:纹饰上,卷云状纹样零件逐渐减少,谷粒状纹样零件逐渐增加,最终形成清一色大小相若谷粒状零件组成的谷纹,基本是遵循着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由繁复、满密及简化、离析的趋势进行的。形制上,龙背部拱起渐高,弯卷的尾部不断减小。
Ab型:阴刻云谷相杂纹。⑥标本1.新绛柳泉M302:64。(图一:4)标本2.荆门左冢M1N:24(图一:5)。
Ac型:阴刻鳞纹和卷云纹。标本.叶县旧县M1:5(图一:6)。
Ad型:阴刻宽带龙首纹。⑦标本.无锡鸿山WHDⅦM1:36(图一:7)。
Ae型:光素无纹。标本.汲县山彪镇M1:187。
Af型:阴刻?索纹。标本.洛阳西工区M203:37。
B型:龙多作回首、鼓腹、卷尾或昂首、拱背、卷尾之态,略呈“W”或“M”状。根据器表主要纹饰的图案特征和演变发展线索,又可分为五个亚型。
Ba型:主体纹饰由浅浮雕卷云状、谷粒状等纹样零件构成。依据纹饰形态的不同,复可细分为三式。
Ⅰ式:浅浮雕龙首纹。标本.寿县蔡侯墓105.1(图二:1)。
Ⅱ式:浅浮雕云谷相杂纹。标本.随县曾侯乙墓E.C.11:234(图二:2)。
Ⅲ式:浅浮雕谷纹。标本1.平山中山王墓PM1:1(图二:3)。标本2.长丰杨公M8:29(图二:4)。
Bb型:主体纹饰由阴刻卷云状、谷粒状等纹样零件构成。依据纹饰形态的不同,复可细分为二式。
Ⅰ式:阴刻云谷相杂纹。标本1.洛阳中州中路C1M3750:45(图二:5)。标本2.无锡鸿山WHDⅦM1:35(图二:6)。
Ⅱ式:阴刻谷纹。标本1.江陵望山WM2:G13-2(图二:7)。标本2.长沙五里牌M1282:2(图二:8)。
Ba、Bb型的演变规律:纹饰上,卷云状纹样零件逐渐减少,谷粒状纹样单元逐渐增加,最终形成清一色大小相若谷粒状零件组成的谷纹,基本是遵循着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由繁复、满密及简化、离析的趋势进行的。形制上,由不甚弯曲、形制简单,逐渐弯曲剧烈,形成了形制较为复杂的镂雕体,尔后又趋于简化。
Bc型:阴刻鳞纹和卷云纹。标本.无锡鸿山WHDⅦM1:36(图三:1)。
Bd型:阴刻宽带龙首纹。标本.荆州熊家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