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李立会1.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文素材之李立会1

李立会:一路坚持为了明天的粮食 土地在干裂,2000年春天,中国北方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旱灾。据权威官方消息称,截至5月16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7亿亩,干枯690万亩……   ——据《南方周末》5月26日《我们的粮食 我们的未来·2000年北方大旱》一文      大旱揪人心,粮食——关乎亿万百姓的生计。   就在上述报道发表一个月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麦类研究室主任李立会博士的办公桌上,一组小麦育种对照照片凝住了他的眼神。陕西省农科院今年试种的小麦因旱情严重大部分减产五成以上,有的麦秆甚至枯得可以做干柴;而以李立会所提供的导入冰草优质基因育种的小麦,却是青绿一片。照片上,这片绿色分外惹眼。   接着,山西农科院、北京农科院的消息接踵而至——李立会提供材料育种的小麦落黄少、早熟、抗旱、抗冰、抗病,品质好、株形好,后代现已基本稳定,可以在生产上直接利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十几年攻关获得的成果足以让李立会兴奋激动上好一阵子,而他却依旧在北京最热的季节里,裤腿卷到膝盖,头上扣着一顶草帽,每天顶着几个小时的大太阳,骑着自行车往返于试验田和实验室之间,精心侍弄他的小麦,进行细胞学分析、基因分析。   我第一次见到李立会也是在他的实验田里。他那时正在田间向中科院的几位专家介绍小麦生长情况,如果不是满口的生物学、细胞学术语和那睿智的目光,单凭他那张晒得黝黑的脸、间或一笑露出的白牙和望着满地小麦的深情眼神,任何人都会以为他是个地道的庄稼汉。结果,这个“庄稼汉”灌了我一脑子“基因”、“冰草”,还没来得及给我做科普教育,就匆匆踏上火车,到各地的试验田基地,查看小麦长势去了,过起了白天试验田,晚上火车、方便面的生活。   这是2000年6月间的事儿,用李立会自己的话说:“小麦是大田作物,有时间性,一年就这个时候最关键,错过了就要等下一年。”   小麦,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无疑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       李立会的实验田      冰草,属现代小麦族植物分类学中的冰草属,是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甘肃、陕西等地,具有很强的抗旱、抗寒、抗盐能力。李立会所做的工作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向小麦导入冰草优质基因,其全称“小麦—冰草异源新种质的创造及其利用研究”课题。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庄巧生研究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董玉琛研究员给予如下评价:“在国内植物远缘杂交研究中居领先水平,在国际同类研究中达到先进水平,在小麦—冰草属间杂交这个领域中处国际领先地位。”    此农非彼农   李立会,1963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武功县一个农家,他现在的头衔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麦类研究室主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专家并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中国农科院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1年仲夏,李立会参加应届高考,原本成绩优异的他一心想跳出农门,可偏偏第一志愿落空,他被调配到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   这张全是“农”的通知书并没带给他多少欣喜。学校距离家乡所在地只有两站地火车的路程,李立会说,当时他没有上大学的感觉。   如果说进农大是种偶然,那进入农科院就是个必然了。一板一眼而又平平淡淡的大学生活过了2年,李立会的成绩一路领先,他觉得学习是学生的本职。而变化是从大三那年的一场场讲座开始的。   当时,中科院院士赵洪章等一些农学专家在西北农大任教,间或开些讲座。尽管专家们讲述的语言都平实而朴素,但对于二十几岁、正在寻找人生目标、迫切需要榜样力量和智慧引领的李立会而言,老一辈的治学态度、研究经历及种种成就,足以激起他心湖中层层的涟漪。他第一次隐约感到自己所学的重要;第一次为“农”这个字而兴奋;第一次仔细去想,要像他们那样勤勉而严谨地过一辈子,因为手里攥的是沉甸甸的粮食。     1985年毕业的时候,一向成绩优异的李立会被校方推荐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算彻底进了农门,但此农非彼农,他加入了农业科研的“国家队”。    山,攀了一座又一座   李立会被分配在品质资源所麦类室时,担任品质所所长的是引导他走上独立科研道路、被李立会亲切称为“老太太”的董玉琛研究员。   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的改变,一方面生产上对小麦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遗传多样性的消失极为严重。这遗传多样性的丢失不仅限制了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改良,而且使得小麦对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环境胁迫的脆弱性增加,这也是当前小麦育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突破,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引入外源优质基因。这种途径虽然绝非一日之功,然一旦成功,意义自然也是不可估量的。举例说,由小麦与黑麦杂交所产生一种IB/IR易位系,我国七八十年代推广的品种中都含这个“血统”;李振生院士主持的由小麦与长穗偃麦

文档评论(0)

juhui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