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及对策研究.doc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及对策研究
[摘 要]刍议“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是基于大学生理论层面不断丰富、现实领域不断成长的需要,也是源于时代的“信息不可或缺性”,也受信息自身意义不断解蔽,并受“伪信息”逐步呈现的影响。当下,大学生信息道德问题日益引起高校、社会等层面的关注,需要从学术层面理清“信息道德”的兴起以及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相关问题的存在背景、理论内容和反思。
[关键词]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261-02
一、“信息伦理道德”理论的兴起
信息技术不是“中立的”,不仅仅涉及“技术探索领域”,也关联到“现代道德伦理领域”,两个方面都是“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互联网社会”等等概念实指的客观时代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属于信息技术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信息技术不仅仅促生着新技术理念的产生,而且也一直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认知科学”等汇聚技术一起,被学者们认为是“可实证的道德问题的源头”,对于当下大学生而言,如何在一种“信息鸿沟”、“数据民主”的环境中寻找一种“信息平等”、“信息高尚”、“信息道德”呢?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自身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参与实践的道德方式呢?这些疑问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贯穿本文的逻辑主线。
万维网(www)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同詹姆斯?摩尔(James Moor)所言,“IT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代名词”[1],在信息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信息编程”,实现“办公自动化”、“购物消费”、“电子游戏”、“获取新闻”等等,甚至与“我”沟通的对象也在发生着“信息化改变”,潜移默化地,互联网还影响着人类的感官体验、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概念认识。比如,在“信息道德”方面,如何认识“分享”与“产权”道德问题?网络友谊真实吗?“信息道德”的全球性问题如何认知?计算机能对所谓的“道德失范”负责吗?“道德评估”如何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不断涉猎,比如华南理工大学的肖峰教授,2013年主持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信息文明的哲学研究》就是试图在此领域进行体系化研究,国外的学者在此领域的投入更是十分强大,比如来自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詹姆斯?伯海曼(James Bobman),澳大利亚国家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学院教授杰弗里?布伦南(Geoffrey Brennan),挪威卑尔根大学达格?伊拉斯姆(Dag Elgesem),牛津大学的卢西亚诺?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等等都是信息道德研究领域的排头兵。
综上所谓,“信息道德”正在全面升温,成为显学,同时,这也折射出“信息道德”问题的严重性。笔者在过去几年里面,先后围绕“伪信息”作为话题,对“信息道德” 展开了相关研究,说到底,“伪信息”,就是“人为”的信息走向了“人的对立面”,并没有真正解决人的问题,反而产生了更为让人苦恼的信息问题,其中就凸显出“信息道德”问题,比如,漫天飞舞的“谣言”,“各式各样的专家之间的争吵”等等,可能涉及到这个方面。在“信息道德”重要性和矛盾性不断叠加的过程中,“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理论探究不得不提上日程。[2]
二、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梳理
本文的研究基于两个理论假设,那就是“大学生现在并将来一定会生活在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技术时代”,同时,“大学生不能再依照往常的道德规范那样去生活”。大学生是信息环境下的“道德受体”(moral patients),在当下,信息道德问题严重,比如信息伤害(information-based harm)、数字鸿沟,远程监控问题以及游戏作弊和个人隐私问题等等。
显然,当下95后的大学生,作为“信息社会的土著居民”,他们没有经历过“前信息文明”的太多熏陶,与生俱来地就处于这样一种“现实与虚拟”高度融合的环境当中,无疑会遇到这样一种“道德真空”的问题。针对大学生的“道德重建”,教育,无疑仍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但是,将“信息移民”迁移到“信息情境”中去教育“信息土著居民”,从逻辑上来讲,这显然是一个异常不合理的论断。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问题探究的第一关,就是“信息道德教育”是否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信息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信息道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属于“信息教育”的两个分支,先前人们观念中存在的“青年是信息时代的引领者”,这种论断的主要意思在于表达“青年,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引领者”,这是一种不断开天辟地的事情,但是作为“信息道德教育”,则与“信息技术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语境,最起码,道德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内在认同,是一种“传承的”产物,显著的特征区别,就意味着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公路安全韧性提升技术指南(试行).docx
- 新媒体运营实务(第2版) 课件全套 张浩淼 第1--12章 初识新媒体--- 新媒体数据运营实操方法.pptx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秋改版教材).pdf VIP
- 风电工程初步设计深度内容规定.pdf VIP
- 博物馆学概论课件:博物馆藏品鉴定、定名与定级.pptx VIP
- GB50565-2010 纺织工程设计防火规范.pdf VIP
- Midea 美的 BCD-258WTPZM(E)冰箱 说明书.pdf
- 一种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及水性胶黏剂.pdf VIP
- 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制度.pdf VIP
- 山西省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登记表.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