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doc

新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和“公民记者”,这两个词并非新名词,但也难以追溯出漫长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公民新闻”在美国形成雏形。这一模式最早由纽约大学的学者提出,却在民间自发开枝散叶。   1998年,“公民记者”第一次获得大规模关注。被冠以这个称号的是美国人马特?德吉拉,他在自己的网站上披露出总统克林顿丑闻内幕。随着web2.0时代的大举到来,普通公民发挥记者职能的情形越来越普遍。   在中国,“公民新闻”发轫于2000年后。而人们对此真正熟悉起来,还是在2007年。这一年,厦门PX事件、“史上最牛钉子户”、“周老虎”风波等一系列公共事件在网络上热闹喧天。参与报道这些事件的网络人士也被披挂上了“公民记者”的名号,北风、老虎庙、周曙光都在此之列。他们可能前无古人,但其后来者纷纷。特别是近五年来,随着Twitter、微博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公民新闻”之中。新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是重在参与的全民运动。 2009年1月15日,飞机迫降纽约哈德逊河事件中,第一张目击照片的拍摄者Janis Krum是营救人员之一,他用iphone手机拍摄后上传至twitter。   web2.0时代的公民记录   每个时代都有爱传播消息的人,但是只有这个时代,才有“公民记者”。“公民记者”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拜科技所赐。   老虎庙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开始写博客时的情形:“那是在2003年,我看到“木子美”的博客,觉得挺有意思的,像是日记,但又是公开的。”   2004年11月7日,老虎庙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中国第一街王府井惊现杀人一幕》。这篇内合多幅照片的博文详细记录了当日下午发生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一起血案。   对老虎庙来说,捕捉到这一新闻完全是凑巧。但这一偶然的记录激起了千层浪。因为具有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次日,两家报纸在报道此案时都引用了老虎庙的这篇博文。年底,网络评论家Keso在他的博客“对牛乱弹琴”上将老虎庙的这篇报道列为“我眼中的2004年中国blog五件大事”之一。在评点入选理由时,Keso这样阐述道:“其实这并不是国内blogger首次报道突发事件,我之前就在blog上看到过失火和自杀等报道,不过由于老虎庙这次报道有大量现场照片,并有传统媒体介入,就让它显得尤为引人瞩目。”而在之前的一篇评论中,Keso就将老虎庙的这篇博文看作“blogger作为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典型案例,并称老虎庙为“草根记者”。   也因为这一篇博文,媒体纷纷将“中国公民记者第一人”的称号赠予老虎庙。但老虎庙自己坦言:“那时候没意识,懵懵懂懂的。”博文的后续效应也给老虎庙很多启示。“他们在评论中都提到随时目击、报道所见的事件。本来我的博客也就是文人把玩文字,但从那以后我开始发觉到社会意识。”   从那时起,老虎庙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身边的社会事件,并对一些欠推敲的新闻报道进行自己的考量。不过他并不喜欢“公民记者”这个称呼。他更喜欢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简单的“记录者”。   2007年,“记录者”老虎庙骑单车上路。他横跨晋、蒙、陕、宁四省,把每日所见所闻发布到博客上。搜狐网全程跟随了这一活动。“因为搜狐网将2005年命名为‘名人博客年’,接着就又给2007年起名为‘主动出击报道年’,这当然是有些一厢情愿了。”说到此事,老虎庙不由笑了起来。但他随即又正色说:“但对我自己来说,确实是这样。”   与几乎是误打误撞的老虎庙相比,周曙光的想法有很大不同。周曙光在网上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佐拉”,他将进行事件报道的根源定位为网络上的人际互动。在他看来,只有具有了一定的用户基数、一定的朋友圈,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反过来,一旦拥有一定的读者后,非常小众的话题可能无法引起更多人的兴趣,而公共话题可以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   从碎片到真相   因报道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出名的周曙光,在获得更多人关注之余也多了诸多争端。当年底,西宁的一个拆迁户找到周曙光,让其帮忙维权。这桩合作最终以极为不-喻快的形式收场:一边是喊着被骗钱财的拆迁户,一边是坚持自己作为技术支持者立场、“提供的是技术支持”的周曙光。双方的争辩颇有罗生门的意味。   周曙光的立场在他2007年的一篇博文中有着相当明确的表达:   “我不想当拆迁户的免费代言人,我也不想让维权成为我的生活的主要内容,不想让自己的随性的BLOG成为维权阵地。但是,应该做的公益我还是会做,属于商业的还是按商业来做,如果成功帮助别人维权,我还是会收费的。”   在知名传媒学者展江看来,周曙光与西宁拆迁户之所以发生争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在于观念的冲突。“人们的惯常观念对‘公民记者’在报道中收费是排斥的。而像周曙光,不愿意受到这种观念的约束,于是就产生了质疑。”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