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一个“乡下人”的爱情书写.docVIP

沈从文:一个“乡下人”的爱情书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沈从文:一个“乡下人”的爱情书写.doc

沈从文:一个“乡下人”的爱情书写 1955年时在草坪上野餐的一对日本人。那个时候只有富裕阶层的年轻夫妇才能拥有车,野外的休闲也就成了富裕阶层的恋爱之地 沈从文(1902~1988) 亚洲 物哀之美与自矜之爱   在日本美学的结构中,爱是真髓,哀是至高之境。而中国的爱情文本难以逃离现实生存与纯粹情感之间的择取和挣扎,乡村的淳朴与都市的摩登也呈现出张力。如沈从文般的“自矜于乡下人,又努力成为一个绅士”的爱情,使爱情的文本缺少了一些悲剧感,增添了几分写实感。 《由达园给张兆和》   ……   “人生”原是一个宽泛的题目,但这上面说到的,也就是人生。   为帝王作颂的人,他用口舌“娱乐”到帝王,同时他也就“希望”到帝王。为月亮写诗的人,他从它照耀到身上的光明里,已就得到他所要的一切东西了。他是在感谢情形中而说话的,他感谢他能在某一时望到蓝天满月的一轮。××,我看你同月亮一样。……是的,我感谢我的幸运,仍常常为忧愁扼着,常常有苦恼(我想到这个时,我不能说我写这个信时还快乐)。因为一年内我们可以看过无数次月亮,而且走到任何地方去,照到我们头上的,还是那个月亮。这个无私的月不单是各处皆照到,并且从我们很小到老还是同样照到的。至于你,“人事”的云翳,却阻拦到我的眼睛,我不能常常看到我的月亮!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日子虽不能毁坏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我想到这些,我十分忧郁了。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我也安慰自己过,我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当为自己庆幸……”这样安慰到自己也还是毫无用处,为“人生的飘忽”这类感觉,我不能够忍受这件事来强作欢笑了。我的月亮就只在回忆里光明全圆,这悲哀,自然不是你用得着负疚的,因为并不是由于你爱不爱我。   仿佛有些方面是一个透明了人事的我,反而时时为这人生现象所苦,这无办法处,也是使我只想说明却反而窘了你的理由。   ……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我念到我自己所写到“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时候,我很悲哀。易折的萑苇,一生中,每当一次风吹过时,皆低下头去,然而风过后,便又重新立起了。只有你使它永远折伏,永远不再作立起的希望。   (本文节选自沈从文1931年6月20日写给张兆和的一封情书,原文曾以《废邮存底(一)》为题,发表于1931年6月30日《文艺月刊》第二卷5、6号,署名甲辰。收入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沈从文全集》第11卷时改为现名) 愤怒的怯汉   1923年8月,在行伍中谋生的小书记官沈从文,厌倦于部队间无意义的杀伐和浪费,在“五四”运动余波的抛掷下,来到北京。据说,他当初的想法是“来寻找理想,读点书”。饶有趣味的是,他的出走也与一场失败的恋爱有关。在湘西,沈从文曾钟情于一个马姓女子,并为她写下大量旧体诗,结果却被她的弟弟骗走一笔母亲卖房后存放他那的巨款,在后来的自传中,这一事件被沈从文称为“女难”。   这仿佛是一个预示,此后在北京乃至上海漫长的文学学徒阶段,沈从文需要面对的不仅有生存之苦闷,更有爱欲的苦闷。这样的苦闷大量投散在沈从文的早期小说之中,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如沈从文一般寄居在会馆与公寓之间,希图用一支笔改变世界的外省青年普遍的情绪。彼时,经由周氏兄弟介绍过来的日本人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创作理念,成为影响一时代的写作风尚。   从前门外的酉西会馆迁居到老北大附近的沙滩公寓,空间格局的迁移,使早年沈从文得以幸运地结识了于赓虞、胡也频、刘梦苇、冯至、陈翔鹤等一批文学青年。相濡以沫有之,但沈从文这个多少有些呆气的乡下人,与其他人的最大区别是他没有学历,有的只是数年行伍经历与湘西故乡蕴藏的神奇故事。生活的穷困,与学历的自卑,让刚刚闯入大城市的沈从文,自觉猥琐,不敢像身边刚被解放的“五四”一代,大胆追求爱情,他甚至觉得那是与自己无份的事情。   另一方面,耽于幻想,喜欢做“远景的凝眸”的天性,也在折磨着他。在自传中,沈从文将自己“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的性格成因,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