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坤厚载物的帝王之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扳指:坤厚载物的帝王之威.doc

扳指:坤厚载物的帝王之威   尚武玉?s   2007年,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套乾隆御用玉扳指,拍出了7436万元的高价。此套扳指共7枚,包括白玉二件、碧玉二件、汉玉一件、青玉一件、赤皮青玉一件,其中四枚扳指刻有乾隆御制诗。而盛装扳指的,是一只剔红圆漆盒,外雕锦鱼戏水,内刻乾隆的《咏玉?s》。   “?s”音同“射”,是中国古代对扳指的称呼,射箭时的护手工具。它最早出现于商代,时至春秋战国,就已十分普遍。它的出现,源于古人的射箭方式。现代射箭运动起源于欧洲,广为应用的“三指勾弦法”,就来自传统的“地中海式”。欧洲人多用单体弓,体长,韧性差。即便满弓,弓弦夹角也只能形成开阔的钝角,开弓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排拉弦即可,宋人称之为“胡法”。   而中国古人使用的复合弓,是世界冷兵器史上最为杰出的设计之一,工艺复杂精巧,弓体短而弹性大。满弓时,弓弦夹角成窄小的锐角,受力点不宜大。因此,以有力的拇指开弓,才是最科学的方案。欧洲人将其归类于“蒙古式拉弦法”,但在宋朝的官方记载中,被称之为“汉法”。   可以说,扳指是为“汉法”应运而生的。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蕴富着强势与力量的尚武精神。   文明的变迁   1976年,位于河南安阳境内的妇好墓被发掘。商王朝自盘庚徙殷后,历经八代十二王。而妇好墓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墓主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皇后。   武丁时期被后世称为“武丁中兴”,武力盛极一时,就连巾帼亦不让须眉。妇好不只主掌祭祀,还英勇善射。妇好墓出土文物近2000件,多为祭器和武器,其中一件玉器引起了考古学家兴趣。那是一枚商代的?s形器,玉色鸡骨白,浮雕兽面蟠虺纹,器身圆桶状,下部平整,上端成斜面,是现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s器,它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制作工艺,是王权与武治天下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s在实用与艺术之间,越来越偏向于后者,从射箭的护具逐步演变成只具装饰功能的?s形佩。时至西汉,?s器已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s形佩,却越来越精致美奂。它只保留了?s中孔指洞的设计,器身已化做便于佩戴的薄片。?s形佩以玉为载体,施以龙螭造型,行云流水,磅礴灵动。   至此,?s在汉文化的进化中,遁隐了业武的粗犷,以精雅哲语的艺术之美,记录着中国古老文明的变迁。   清朝玉扳   2015年1月,我们有幸拜访了有“扳指大王”之称的扳指收藏家高晓川,其藏品之丰、等级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高晓川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扳指的故事:   相传,清顺治帝到河北遵化猎场狩猎。纵马登山之时,发现此处南望金星,北看昌瑞,林海滔滔,山峦叠翠。作为第一位入京的清朝皇帝,顺治突发感慨,思及百年后事,他取下手上的白玉扳指,抛下山坡,遂传诏,扳指所落之地,即为寿宫。   后此地建造起清东陵中的第一座陵寝――孝陵。   陵墓历来是各朝帝王最为重视的工程,顺治将一生荣耀天威的归宿寄予一枚扳指,可见清代王朝对扳指的喜爱与推崇。   满族作为北方关外一支少数族裔,源于女真,以渔猎为生。因此扳指是狩猎的必备之物。满族扳指的器形有区别于汉族,多为上下一致的圆桶型。满语称为“憨得憨”。最初的扳指为鹿骨,以“有眼”为贵。然而,随着清军入关,国势强盛。扳指的材料也日趋丰富名贵起来。白玉、翡翠、象牙、水晶、碧玺……不拘一格。   在高晓川的藏品中,我们看到了三枚材质为“虬角”的扳指。高晓川说,收藏文玩有“一红二黑三白四虬角”的说法。“红”即鹤顶红。它不是传说中的奇毒,而是产自东南亚热带雨林的盔犀鸟的头胄;“黑”指的是犀牛角;“白”为象牙,而“虬角”则是海象牙,行内也称“秋橛”。   时至清代中期,犀角越来越少,官方不得不从海外购进海象牙来替代。后来造办处还特别研发出一套染色工艺,将虬角染成翡翠色,再雕刻制造精巧的小物件。因为官造有限,虬角制品只能供给宫内皇亲和朝廷大员。因此,流落到民间的虬角扳指数量极少。而随着清王朝的终结,虬角的染色技术也逐渐失传。时至今日,已再无人可以复造当年的精湛。   咏玉?s   裕德龄,满法混血的清末格格,精通8国语言,17岁和妹妹被慈禧招入宫中,成为8位御前女官之一。1905年离开紫禁城之后,她用英文写下《清宫二年记》等多篇回忆录。在她的记述中,就曾提到当时一些官员的玉扳指,价值高达2000两白银。   事实上,满族扳指与汉?s一样,在太平盛世之下,逐渐由实用向装饰转化。扳指也就此有了武扳指与文扳指的区分。武将戴武扳指,多素面简洁;文官用文扳指,喜刻遒雅饰纹。不过清朝等级制度森严,为历代之最。扳指作为身份地位的微妙的载体,虽没有明文规定,但用材多不敢“以下犯上”,在扳指上刻诗雕画,也是只有帝皇才可以享有的雅趣。   嗜好博杂,对文扳指犹甚。乾隆十七年,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