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红字》意象解码.docVIP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红字》意象解码.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红字》意象解码.doc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红字》意象解码   摘要: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本文从认知诗学视角,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剖析小说《红字》中红字和荒原意象的深层意义,挖掘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红字;荒原;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112―02   一、引言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红字》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成名之作,小说创作于1850年,小说以独特的叙事角度、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以及象征意象的巧妙运用奠定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从认知诗学视角,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剖析小说《红字》中红字和荒原意象的深层意义,挖掘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基础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常用到的理论之一,它最早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 年提出的,除此之外还有脚本图式、心理空间等。目前的认知诗学研究是借用认知科学的成果,运用相关的认知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探讨心智活动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是一种以文本为导向的阅读模式。 “认知诗学认为语言与现实世界没有直接的映射关系,每一种情景都可以根据不同的视角、前景、认知和文化模型而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建立在认知科学之上的认知诗学必将会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揭示出文本更加丰富的意义。”也就是说,认知诗学打破了传统的文学理论框架下对作者意图、作品文本自身意义的研究,而是以文学阅读的具体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阅读心智的动态研究发掘文本的多层主题意义。   人们通常感知到的知觉场,在现实中总会在人们的头脑中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 人们将认知概念或感知中所凸显的那个部分称为“图形”,也就是注意的焦点部分,而将突出图形作为衬托的部分称作“背景”。 鲁宾曾用著名的“脸与花瓶幻觉图”(face /vase illusion)形象地描述了图形与背景的关系。人们在观察同一张图时会有两种观察结果,这是因为大脑对视觉信息的组织遵循“焦点―背景分离原则”。举个例子来说明:桌上放着一盆花。这一画面进入人的视觉领域,大脑对这一信息会自动地进行分离,结果是“花”成为关注的焦点,而桌子成为观察的背景,也就是说“花”的特征在背景“桌子”的衬托下展示出来,背景和图形也是一种衬托和被衬托的关系。那么,如何确定感知的焦点呢?完形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普雷格朗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来确定视觉感知场中的焦点。大脑对于焦点的自我分离作用决定了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对文本信息描述的场景进行分离,从而感知到作品中的图形和背景两种不同的视觉信息,焦点的凸显和背景的弱现形成了对文本阅读的动态认知过程。   三、图形背景理论下《红字》意象解码   1.红字意象解码   从图形背景的确定原则来看,意象是很具体的完形体,具有鲜明的颜色,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成为读者理解文章的焦点,即成为认知过程中的图形。小说以《红字》为题目凸显了红字“A”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意象。而17世纪清教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新英格兰成为阅读认知的背景,在阴霾荒凉的荒野上故事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因通奸罪而受到清教社会的谴责和惩罚,终生带上了标志“通奸”(Adultery)的红色A字以作为训诫罪恶的标志而示众受辱。“她胸前的裙袍上有一个用红色细布做成的字母A,字母周围是用金色丝线精心绣成的精美花边。”(霍桑 9)霍桑用焦点凸显的认知视角给读者描述了这个象征着耻辱的标记,在荒凉阴暗的背景下,这个熠熠发光的图形与这片清教徒聚居地那些粗俗不堪的围观者形成了鲜明的映衬,在海斯特面前,前面的人群犹如一堆奇形怪状、光怪陆离的幻像在晦涩发光。这个耀眼的红字成为她特殊服饰尽善尽美的装饰,仿佛更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她独特的野性和精神境界,因绝望而无所顾忌的心境。   红字的凸显确立了海斯特在小说中的中心地位,读者带着诸多不解、困惑和好奇,继续往下阅读。霍桑笔下,读者看到的海斯特是女性美的完美代表,是追求真爱的化身。在小说开篇第一章海斯特被押上刑台,站在刑台上的女子与读者认知视域中的罪犯大相径庭,读者从这个气度不凡的美丽妇人身上联想起众多画家描绘的圣母形象。她的优美典雅和这片遍野荒芜、满目凄凉的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究竟是罪犯还是圣母?究竟是被贬入人间的魔鬼还是降落于人间的天使?   珠儿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这个纯洁无知的小生命是在汹涌的孽欲下绽放的一朵迷人而不败落的小花。母亲给她取名“珠儿”的原因在于这个孩子太珍贵了,是母亲倾其所有才换来的唯一财富。这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