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求生存.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夹缝中求生存.doc

夹缝中求生存   摘 要:分析小说《宣叙》在背景、母女情感、种族身份以及男性形象等方面明显缺失的元素,揭示了小说所传达的关注弱势群体、号召自强不息的主题。   关键词:《宣叙》 缺失 弱势群体   托尼?莫里森的短篇小说《宣叙》创作于1983年,作品以片段样描述方式展示了上世纪中后期一对小姐妹间的情谊,具体包括她们在孤儿院的相识、在餐馆的偶遇、在超市的洽谈、游行中的敌对以及最终的冰释前嫌等场景。   鉴于托尼?莫里森黑人女作家的特殊身份,她的很多作品都被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尤其是黑人种族主义等角度解读。这类解读常凸显了黑人生存之艰辛,有意无意间强化了黑人与白人的对立。然而事实上,莫里森一直要求自己对种族主义保持警惕, 她撰写《在黑暗中弹奏》一书,目的就是反对白人作家中存在的种族二元化的写作方式以及读者的盲从。[1]《宣叙》的格调也恰恰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态度,没有慷慨激昂的控诉、没有悲天悯人的哀怨、没有孤苦无依的绝望,在温和的文字里,我们甚至找不出许多人预期应该出现的所谓政治立场。分析时我们应遵从作者的意愿,避免将重心搁置在种族对立上。结合符号学理论,我们可从“元素的标记性”这一新的角度来解读作品。“标记性”这一概念与“无标记”相对,在一组相关的表达中,两个所指被赋予不同的价值。无标记的是首要的,标记性的是次级的,甚至被压抑成“缺失的能指”。英语中,相对于男性,女性范畴的通常都是标记性的。[2]将这个理论运用到小说中,故事的背景、故事中的母爱和男性形象的存在等都可看做是无标记的元素,《宣叙》明显缺少了这些元素,强调了这些无标记元素的对立面,构成了明显的缺失。针对后者分析如下。   一、背景的缺失   《宣叙》采用第一人称,并有明确的人物、地点等,读来像是故事叙述者的自叙。而对于时间背景,作者则采取了回避态度,以期避免使人联想当时的社会状况,避免烙上种族主义色彩而强化黑白种族间的对立。   莫里森对种族抗争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温和地呼吁同胞们脚踏实地地默默努力。她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中强调,压迫性的语言不仅仅是代表了暴力,它本身就是一种暴力;不仅仅代表了知识的局限,本身还限制知识的发展;不管是有悖伦理的恶言恶语,还是别有用心的民族分裂之辞――将种族剥削的嘴脸隐藏在其文学意蕴之下,都必须抵制其存在、改变其本质、揭露其用心。语言无法镇压奴隶制、消除种族灭绝、平息战争。语言的力量,在于它对于不可言喻之力的探求。[3]莫里森强调要在种族纷争中得以自立,不能消极怠惰,不能失掉自己的语言、声音和自己的文化,她更是用自己的声音号召弱者要积极上进。   作者淡化了时间背景,用故事人物罗伯塔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如何让自己的族群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趣的是,虽然作者没有明示罗伯塔是黑人女孩,而历来的评论都默认了这一点,权且搁此问题,先关注一下罗伯塔是如何精彩地生活的。离别后的第一次出场,她吸着香烟和两个爆炸头发型的男孩坐一起。她自己的头发则如此蓬乱而野性,我几乎看不到她的脸,但她那双眼睛,无论在哪里我都认得。她穿着淡蓝色露背装和短袜,戴着手镯般大小的耳环,谈论着口红和眉笔。[4]这一段描述很容易让我们想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反对越战运动、女性解放运动等美国民主运动蓬勃发展。不少青少年以“反主流文化”的形式来发泄他们对社会的不满。罗伯塔的外形举止表现出她已颠覆传统的黑人女性形象,积极投身于反主流文化运动,开始寻找女性的自我。[5]之后的超市相遇,她爆炸式的发型如今柔顺光泽,服服帖帖地衬着那小巧匀称的脑袋。鞋、时装,上上下下都体面、光鲜、富态,装扮得体大方。在谈及自己从孤儿院出逃原因时解释道“我不得不逃。不然你想我做什么?难不成要我在果园里跳舞”。[6]可见,罗伯塔很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识好歹”地被动接受生活的安排。其后在游行队伍中,面对不平等对待,罗伯塔迅即反抗。总之,无论何时,罗伯塔都没有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而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为自己争夺话语权。想要获得民族自立,只有如罗伯塔之类,敢说敢做,为社会注入新的气息、带来新的活力。   二、母女情感的缺失   故事不缺乏母亲的形象,缺乏的是母亲的情感。两姐妹对自己的母亲都不存在什么深情,母亲来探望时,十二岁的特怀拉毫无兴奋感,不仅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老成,还平静得让人觉得近乎冷血。故事写道:不过她的脸蛋很漂亮――跟过去一样,她笑眯眯的,手挥动着,好像她才是那个找妈妈的小女孩,而不是我。[5]更有甚者,她还对母亲的举止十分反感:母亲亲昵地大声叫唤“宝贝,特怀拉”时,特怀拉联想大女孩们将要怎样夸张地模仿母亲的样子,便大为脸红;在教堂聆听讲经时,母亲不停扭动双腿,甚至还哼哼唧唧了好几回,特怀拉心想“她真应该被杀死”。在特怀拉眼中,“麦吉就像我那跳舞的妈妈。聋了,还哑巴,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