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苟利国家生死以 苍穹大业赤子心.doc
苟利国家生死以 苍穹大业赤子心
梁思礼,1924年生,广东省新会人,是清末思想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梁思礼学成回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他主持和参与了我国近程、中近程和远程战略导弹及运载火箭的研制试验工作。曾担任长征三号火箭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长征二号火箭型号副总设计师,为我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4月14日10时52分,一位名叫梁思礼的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享年91岁。
这位老人,身上有太多标签:梁启超之子、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老人的人生格言。不管什么时候,老人都说,“所有事都是从爱国出发”。
心怀“工业救国”梦想,学成归国
1924年8月,51岁的梁启超老年添子――他的第九个孩子梁思礼诞生了。也许是相貌最接近于父亲,也许是年龄最小,梁启超格外疼爱他,给他取了个昵称“老白鼻”(英语Baby的谐音)。
梁思礼曾记得,父亲说准备从60岁时开始推掉一切社会活动,集中精力亲自教授梁思礼和他的哥哥姐姐。然而,父亲“食言”了――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去世,那一年,“老白鼻”不满5岁。
在天津读完高中后,梁思礼申请到了美国明尼苏达州嘉尔顿学院的奖学金。母亲变卖了一些家中值钱的物件,凑了400美元给儿子做路费。
心怀“工业救国”的理想,梁思礼寒窗苦读,于1949年在辛辛那提大学拿到了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是个地道的穷学生,平日在学校食堂当洗碗工,假期去罐头工厂流水线当工人、当水上救生员等,靠勤工俭学养活自己。
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载着一批在美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梁思礼便在其中。梁思礼随身携带了一个业余无线电收音机,竟然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广播新闻。消息传开,学生们欣喜若狂。当听到国旗是五星红旗时,大家便找来一块白床单用红药水染红,自己制作了一面国旗,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庆祝会。
“长征二号”连续将23颗卫星送上天
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是钱学森院长手下的10个室主任之一。从此,他全身心融入到发展我国导弹与火箭的事业之中。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一无技术、二无设备、三无厂房,很多技术人员甚至连导弹都没有见过。
令梁思礼永远难忘的是1962年的一次导弹发射试验。当时他站在离发射阵地仅两公里的吉普车旁,聂荣臻元帅坐镇在5公里以外的帐篷前,这颗导弹刚起飞就掉了下来,距发射点只有300多米。梁思礼立即奔向爆炸地点,望着深深的大坑,心痛万分,几天吃不下饭。
在这次试验前,他与快分娩的妻子赵菁告别时说:“若生男取名‘凯’,若生女取名‘旋’。”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给女儿起名“旋”,他相信今后一定会成功。果然,1964年,梁思礼作为控制系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一举发射成功。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因一根导线断开而坠毁后,梁思礼领导实施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和可靠性保证措施,使“长征二号”的可靠性大大提高。自1975年后,“长征二号”连续将23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地送上天。
将“最强”大脑装进“东风五号”洲际导弹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设计方案开始于1965年,“东风五号”要求目标打击精度更高,控制系统首先就要改变过去的制导方案,但是技术跨度非常大,运载火箭研究院专门组织了“东风五号”制导系统的方案讨论会,控制系统研究所重点对捷联式制导方案和平台―计算机方案进行研究。
经过反复权衡,梁思礼决定在“东风五号”上采用这种制导技术。
平台―计算机制导技术的关键是要有运算速度快、小型化的弹载计算机,也就是集成电路计算机。它的成败,决定着我国的战略武器能否形成战斗力。
任务落在了梁思礼领导的团队身上。受当时工作条件限制,大量数据只能靠手工穿孔纸带输入,运算一次要花很多时间。为了赶时间,办公室里白天人人伏案,夜夜灯火通明。1966年9月,一台全部国产的22位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弹载计算机终告完成。
正当大家如释重负的时候,坏消息传来:只有一个指标未达标――计算机体积过大,装不进弹舱,而且所用组件太多,可靠性不高。
梁思礼明白,解决的办法唯有提高芯片集成度,芯片用得少,体积就小了,计算机上的组件少了,可靠性也就相对提高了。谈起当时的思路,梁思礼常常引以为豪:“我们的弹载计算机采用的是增量计算机方案,没有乘除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