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各美其美”的民族体育.doc
解读:“各美其美”的民族体育
摘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一簇瑰丽缤纷、绚烂夺目的文化征象。多少年来,无数人对它一往情深,执着营构,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黎族竹竿舞以其特有的文化特征与艺术特质传承了数百年。本文从美学视角来探析竹竿舞美的“元概念”,进而延伸出民间体育美学的“后现代”展望。
关键词:竹竿舞;民族体育;美学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民族特色体育是古老的、传统的体育活动,它传承者东方人与自然和谐同步的休闲观[1]。惟其古老,但它是护卫民族的文化精灵;惟其传统,但它却记录民族的历史风貌。在儒家学派的启蒙下,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向朝着至真、至善、至美的方向成长,是构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礼仪待人美好品德的精神支柱。提到竹竿舞时,脑海联想到的“预成图式”[2]是少数民族同胞身着五彩斑斓的华丽服装,配合以独特的节奏,在竹竿开合中灵活穿梭、翩翩起舞的优雅姿态。竹竿舞以其特有的运动与舞蹈、音乐等结合的运动方式,展现了其独树一帜文化特性。
一、黎族竹竿舞的起源
竹竿舞的俗称有“跳竹竿”、“打柴舞”黎语中将其称为“俊孪”、“卡咯”寄义为“跳柴”。[3]据可考史料可发现,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已有几百年历史。处山高林密的环境为黎族竹竿舞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在农闲时能够就地取材。经过多代人的执着营构,竹竿舞的节奏变化以及观赏性也日趋成熟多样。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跳柴”在传播、演变过程中祭祀、丧葬的功能已完全弱化,每当重大节日亦或是新谷登场时,黎族人民便身着炫丽的民族衣饰欢聚在开阔地伴着欢愉的歌声跳起竹竿舞,每次舞蹈的仪式往往是彻夜达旦,不但场面豪放洒脱,而且氛围欢快而热烈。
二、竹竿舞的美学“元概念”
黎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黎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秦末汉初时期,骆越人及中原人在赵佗建立的“南越国”主导下登上了现今的海南岛,并且在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进而合成了今天黎族的先民。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加上岛屿独特的生活环境构成了黎族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
(一)竹竿舞之“形”美
竹竿舞中竹竿的摆放一般为两根长约4米的竹竿平行放置,相距2~3米,其上放置6根或8根、10根35米左右的竹竿作为跳竿。打竿者有着身体姿态的变化,例如蹲打、坐打、站打是打竿的三种主要变化。打竿者双手各握住两根横竿的末尾,身体两两相对,在节奏的变换中做竹竿上下、左右、交叉、分合的开合击,形成响亮而有力的节奏感。跳竿者在变化多端的打竿节奏的开合中单脚和并脚跳的不断变换,并且配合蹲伏、跨跳、左躲右闪等灵活的身体姿态,形成了优雅的舞姿。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提到,中国民间的舞蹈多是当地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的折射,蕴含了人民的喜、怒、爱、憎等思想感情。黎族的竹竿舞亦是如此,竹竿舞的动作大都是来源于对生活习惯与古老传说的再现。[4]例如:筛米步、磨刀步和搓步,这些都是来源于黎族人民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又如猴子步、青蛙步、乌鸦步这些舞蹈动作都是来源于对日常生活动物的观察和模仿。
(二)竹竿舞之“声”美
黎族因处于山高林密的地形环境,形成了黎族乐器以竹木为主的乐器制作材料。乐器的种类大约有40余种,个中主要的传统乐器包括独木鼓、叮咚、口拜、口弓、鼻箫、灼吧等。黎族乐器的特色不但体现了黎族人民崇尚大自然的生态观,更是音乐原生态的遗存。竹竿舞的音乐伴奏对于表演时的助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不仅凸显黎族特色,而且为竹竿舞的观赏性增彩不少。这也是竹竿舞走向大众,走上舞蹈起着推动积极的作用。
竹竿舞最显著的特点应是持竿者拿着竹竿相互敲击出特定的节拍。其中敲击竹竿的节拍有很多种,主要分为2拍节奏、3拍节奏、4拍节奏、7拍节奏等。但从总体上看,黎族竹竿舞的节奏以2拍和4拍居多,且多为八分音符、带附点的八分音符及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节奏进行比较平稳,并逐渐加速。[5]跳竿人通过不同节奏的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使得观赏者不但有听觉享受,也有视觉冲击,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三)竹竿舞之“色”美
黎族特色的民族服装和首饰是黎族社会经过了岁月漫长的变迁、发展、积淀而形成的。[6]它是黎族的历史的载体,黎族服装和饰物更是其三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延续,尤其是黎族服饰中的纺、染、织、绣四种技术更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个中最为著名的服饰和首饰便是有人类“服饰活化石”之称的树皮衣、树皮帽,以及儋耳遗风的大耳环,更有传承了无数朝代的筒裙及其上多彩而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服饰图案。黎族服饰和首饰的制作技艺堪称一绝,最有具代表性的三种技艺分别为单面织、双面织和双面绣,这些技术都诞生在黎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黎族织锦是民族文化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