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收藏史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乐大典》收藏史话.doc

《永乐大典》收藏史话 《永乐大典》,作为卷帙达万余册的大型类书,目前全球仅存400余册,从永乐年间编纂完成至今,六百年间其悲欢离合一言难尽。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 资料 达8000余种,所收录内容 包括 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阴阳、僧 道、技艺等 各家之言,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编修缘起 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传位于皇太孙朱允,即建文帝。次年,他的叔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1403年,朱棣称帝,夺取政权,改元“永乐”,历史上称其为“明成祖”。为了巩固政权,炫耀文治,明成祖颁布了一系列提倡文教、振兴学术的政策。他要把自己的“文治”也推到“远迈汉、唐”的高峰,他要用一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一统之制作”来标榜盛世。于是,在永乐元年(1403)七月,明成祖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 解缙等奉谕,组织140余人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11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史书中记载: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遂命重修”。解缙重组编纂力量,开馆于文渊阁,参加者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博采众书,汇聚群分,终于在永乐五年(1407)11月将这部宏篇巨帙重修完成。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聘请抄书者誊抄全书。至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收录“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包括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阴阳、僧道、技艺等各家之言,可谓包罗万象,收存了历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种。许多不见存于后世的佚文秘典,幸赖此而得以流传。后人从《永乐大典》得书多达542种。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绘制精美,被誉为写本中的珍品。 《大典》使用的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当时北方习惯称为白棉纸。这种纸在嘉靖前后百年间生产量很大,纸质洁白柔韧,是印书的佳选。全书为手绘朱丝栏本,四周双边,半页8行。《大典》用纸需数十万张之巨,手绘栏格实属不易。书内文字除标题首字用多种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都以楷书馆阁体抄录,字体端正整齐。正文为墨色,引用书名及书口文字用红色,断句及标声符号用红色小圆戳钤印,朱墨灿然便于阅读。书中各类插图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物以及宫室建筑、园艺花木、山川地图等等,用传统白描笔法绘制,形态生动逼真,工致精美。 劫难重重 《永乐大典》修成后,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贮藏于宫城内的文楼。嘉靖皇帝在位时,对《永乐大典》倍加珍爱,经常有一两帙放在书几案头供查阅。嘉靖三十六年(1557)某日,宫中火灾,三大殿被烧毁,火势危及文楼。闻听宫中起火,嘉靖皇帝一夜之间连颁三道谕旨抢救《永乐大典》。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 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嘉靖皇帝任命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据统计,当时经过考试录用的誊录人员达100余人,严格按照永乐正本的册式行款摹写,每人每天按规定誊抄三页。每册结尾处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等衔名,以示职责。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方告完成,历时六年。永乐副本与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 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副本先是存放于新落成的皇史,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历经多年变乱,副本在明、清两代也屡遭厄运。原因之一是官吏监守自盗。康熙年间,徐乾学、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发现这部副本时,已佚不少。雍正年间,转移至翰林院敬一亭,由于当时管理不善,《大典》又有丢失。光绪元年(1875)清理《永乐大典》时,发现仅存 5000余册。而到光绪二十年(1894),就只剩下800余册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最后的厄运降临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与东交民巷比邻的翰林院靠近使馆区,沦为战场。敬一亭被毁,《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幸存的残本被侵略者肆意抢掠,甚至代替砖块构筑工事。被劫掠的《大典》运往英、美、法、日、俄等国,流散世界各地。目前存世的仅有400余册,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30多个收藏机构。 聚散离合 《大典》遭遇劫掠和焚毁后,翰林院仅剩64册,被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清末大臣陆润庠运回府中。清末筹建京师图书馆,学部提议将翰林院残存的《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庋藏,但未及办理。1912年,周树人(鲁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的工作。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教育部咨请国务院,将翰林院所存《大典》残本送归教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