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鲜卑”合称与拓跋氏族称问题.docVIP

“拓跋”、“鲜卑”合称与拓跋氏族称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拓跋”、“鲜卑”合称与拓跋氏族称问题.doc

“拓跋”、“鲜卑”合称与拓跋氏族称问题   内容提要以“拓跋鲜卑”或“鲜卑拓跋部”作为北魏创立者的族称是学术界的通行做法,不过这些近代学界提出的概念并非当时所有的习称。“拓跋”一词在魏晋南北朝的史料中都是作为姓氏使用的,当时普遍使用的族称只是“鲜卑”。用以与其他鲜卑部族相区分的族称也不是“拓跋”,而是“索头”。“索头”称号最初也不是贬称,其起源与地名相关,与鲜卑系族称的命名逻辑一致。只是“索头”称号随着历史的衍化而原始语意消解,“拓跋”的词义则逐渐泛化并取代了这一原始族称。   关键词拓跋鲜卑索头族称姓氏   〔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2-0083-09   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史与政治史的研究中,“拓跋鲜卑”或“鲜卑拓跋部”都是绕不过去的概念。学界一般认为拓跋鲜卑应包括建立代、魏的拓跋部,建立南凉的河西鲜卑秃发部等,而习惯上往往仅指北部鲜卑。一般民族史和北魏断代史的学者均作类似界定,前者如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20页;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59页。后者如杜士铎:《北魏史》,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8页。与“北部鲜卑”在《晋书》中才有出现不同,“拓跋”和“鲜卑”这两个语词在传世文献中非常常见,但将二者合称“拓跋鲜卑”或者“鲜卑拓跋部”却是近代以来的事。对通用的“拓跋鲜卑”、“鲜卑拓跋部”等概念,一般都是作为北部鲜卑的族名处理而习以为常,但对于这一处理方式是否存在削足适履的情况,则应当依据史实重新检讨,并对其性质进行重估。   一、关于“拓跋”的性质:问题的提出   清末周济在所著《晋略?刘琨传》的论赞中较早使用了“拓跋鲜卑”一词指代猗卢一系的势力,周济:《晋略》,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1989年,第182页。但限于史论的体例,周氏并没有点明这一语词有何特殊的涵义。其后很长一段时间“拓跋鲜卑”或“鲜卑拓跋部”的语词并未普遍使用,如吕思勉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史》中,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称号“拓跋氏”,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两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9~87页。并在其后的《两晋南北朝史》中沿用这一指称;同出版于1934年的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则称为“后魏拓跋氏”或简称“拓跋氏”;王桐龄:《中国民族史》,《民国丛书》第一编,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版,第84~90页。出版于1935年的宋文炳《中国民族史》使用的也是“拓跋氏”这一称号。宋文炳:《中国民族史》,中华书局,1935年,第45页。这三部著作都对拓跋氏属于鲜卑族的史事加以说明,但都没有明确以“拓跋”、“鲜卑”连称作为其族称。唐长孺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所写的《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一文中,多数都称作“拓跋部落”,也偶见有称“拓跋族”者。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书局,2011年,第185~239页。直到马长寿先生《乌桓与鲜卑》一书中,才对“拓跋鲜卑”的语义范畴进行了界定:“拓跋鲜卑,正确地说,应当包括北魏建国以前的拓跋部、建国之前的拓跋魏,还有建立南凉的秃发部,一称河西鲜卑等等”。B11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37、247页。其后的各种民族史著作中,“拓跋鲜卑”的概念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鲜卑拓跋部”、“拓跋部”、“拓跋族”的称法也多有出现。学界一般都默认,“拓跋鲜卑”的称号明确了将拓跋作为鲜卑族的一部,“拓跋”成为一种部族名称。   不过,无论是“拓跋鲜卑”还是“拓跋部”或“拓跋族”的称法,都不见于今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传统史料可见的称号是“拓跋氏”,不过“氏”往往可以作姓氏解,与后世的学术范畴下的族称内涵和外延都不一样。如《魏书》称柔然“蠕蠕,东胡之苗裔也,姓郁久闾氏”,《魏书》卷103《蠕蠕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289页。《周书》称突厥“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周书》卷50《异域传下?突厥》,中华书局,1971年,第907页。人们一般也不会将柔然看作“郁久闾部”或“郁久闾族”,将突厥看作“阿史那部”或者“阿史那族”。那么“拓跋”一词的性质究竟与“郁久闾”或者“阿史那”有何异同,也还有进一步检讨的必要。   现存史料中关于“拓跋”及其性质的记载,“拓跋”一词在史书中有不同的写法,如?跋、托跋、拓拔等,系同一词的不同音译。下文出现,除史料原文外,悉从“拓跋”。最原始者主要来源于《魏书》和南朝的《宋书?索虏传》以及《南齐书?魏虏传》。《魏书?序记》记载:“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书》卷1《序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页。《宋书?索虏传》称:“索头虏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宋书》卷95《索虏传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