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赤壁赋》教案5 语文版必修1.docVIP

高中语文 《赤壁赋》教案5 语文版必修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赤壁赋》教案5 语文版必修1

赤壁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赋的基本特点;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3、识记关于文学家苏轼的基本常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朗读,体会作品中的感情变化;       2、通过课文分析,学会如何阅读古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进而树立乐观通达的人生观。 重点:1、通过朗读体会作品中的感情变化;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景情理三者融合的写作特色。 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培养乐观通达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讲读法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 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 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 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 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 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 教师配乐朗读全文, 要求听出节奏和感情的变化。进行诵读指导:逐段指导学 生练习诵读。可从用韵、句法、层次思路等方面进行指导,以提高记诵的速度。? 第一段指导要点: 1、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 2、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 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 体文中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 3、层次思路。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 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虚实相生,先实后 虚,虚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乐”字。 第二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是“慕”“诉”“缕”“妇”。 2、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桨”“目眇眇兮愁 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3、层次思路。“乐”字承上。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为下文“苏子曰” 一段作烘托。以下写箫声,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苏子“问客”。第三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 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 2、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 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3、层次思路。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 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 哉”──这是主要的一问,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着眼与曹 公对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并以“托遗响于悲风” 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第四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 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 2、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3、层次思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 变”,因而生“哀”与“羡”;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 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 第五段指导要点: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结,最后两句意味隽永,主客“自在”之态跃然纸上。 三、正音及解词? 属(?zh?ǚ?):劝请。 舷(?xi?á?n?)?  窈窕(?y?ǎ?oti?ǎ?o?)指女子 步行舒缓的样子。?   少(?sh?ǎ?o?)焉:不多一会儿。   酾 (?sh?ī?)?:斟酒。?  冯(?p?í?ng?)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倚歌而和(?h?è?)之:按照歌曲的节拍,同声应和。?  袅 袅?(?ni?ǎ?o?)形容声音悠长婉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h822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