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祛痰药 化学名:N-甲基-N-环已基-2-氨基-3,5-二溴苯甲胺盐酸盐;又名盐酸溴已胺 结构特点: N-环已基、3,5-二溴苯甲胺 溶解性:水微溶、溶于冰醋酸 稳定性:对光稳定,熔融分解,避光保存 代谢:活性代谢物胺溴索;应用 *盐酸溴已新 * Thank you! 对痛觉中枢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使疼痛减轻或消除的药物 不影响 意识 不干扰 神经冲动的传导 不影响 触觉及听觉等 锐痛,作用强 阿片生物碱中的主要成分吗啡 对吗啡进行结构修饰或结构简化发展的合成镇痛药 体内存在的具有吗啡样镇痛作用的肽类物质。 它们通过与体内存在的阿片受体(μ、κ、δ等)结合呈现镇痛及多种药理作用。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药物(Opioid Analgesics) 自七十年代初,证实脑中存在阿片受体以及各种镇痛药与受体的亲和力和镇痛效力相关 ??阿片受体分为μ、κ、δ和σ四种 ??不同受体兴奋产生各自的生物效应 Narcotic Analgesics literally means that the agents cause sleep or loss of consciousnes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ir analgesic effect. The term narcotic has become associated with the addictive properties of opioids and other CNS depreesants. 中性三氯化铁试液 如何用化学的方法区别吗啡和可待因? 盐酸吗啡的水溶液与中性三氯化铁试液反应显蓝色 将吗啡的叔胺改成季铵盐后,活性显著降低; 用其它烷基,链烯烃或芳烃基取代活性降低,只有N-β-苯乙基去甲吗啡(N-β-Phenylethylnormorphine)镇痛作用约为吗啡的14倍。 用 吗啡的N-CH3去除后活性丧失 吗啡是阿片中的生物碱,结构较为复杂,其镇痛作用与分子的立体构型关系密切。对吗啡进行结构修饰而得到的一系列衍生物,从中较少发现可用于临床的优良的镇痛药物。 布托啡诺(Butophanol)μ受体拮抗剂κ受体激动剂成瘾性小,激动-拮抗双重作用 Morphine是μ、κ、δ三种受体的激动剂 ??作用强度 –μ κ δ 喷他佐辛(Pentazocine,镇痛新)具有激动-拮抗双重作用,为κ受体激动剂,对μ受体呈弱的拮抗作用,成瘾性很小,属拮抗性镇痛药。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常用于分娩疼痛 对新生儿呼吸抑制作用影响较小 具有解痉作用 口服效果较吗啡好 阿片?受体 激动剂 用于各种剧烈疼痛的止痛 镇痛活性 为Morphine的1/10 但成瘾性亦弱,不良反应少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常用于分娩疼痛 对新生儿呼吸抑制作用影响较小 具有解痉作用 口服效果较吗啡好 阿片?受体 激动剂 用于各种剧烈疼痛的止痛 镇痛活性 为Morphine的1/10 但成瘾性亦弱,不良反应少 4,4-双取代芬太尼 在阿芬太尼(Alfentanil),舒芬太尼(Sufentanil)和卡芬太尼(Carfentanil)中,舒芬太尼治疗指数最高,安全性好。阿芬太尼和舒芬太尼,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临床通常用于手术中辅助麻醉。治疗指数LD50/ED50 瑞芬太尼(Remifentanil)作用强于阿芬太尼15-30倍,镇痛作用发生快 分子结构中的酯键水解,故作用时间短促,无累积性阿片样效应,停药后迅速复原。 适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期间止痛、插管和手术切口止痛等。 羟甲芬太尼是我国发现的一个强效镇痛剂,其镇痛作用(小鼠热板法)为芬太尼的58倍,为吗啡的15 000多倍 本品是研究镇痛机理和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工具药物 一个手性碳 镇痛活性:左旋体([?]-145°) 右旋体 用外消旋体 羰基极化,碳上部分正电荷与氨基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相互吸引通过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与哌替啶相似构象 Dipole-Dipole Interaction 首先,从镇痛药的结构与活性关系,对吗啡类药物的受体图像进行了推测,同时受体图像的研究推动了镇痛药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科研工作者发现了体内存在着吗啡类镇痛药的受体——阿片受体。阿片受体的发现给我们一个启示:吗啡类是一个外源性的镇痛物质,为什么动物体内能找到与之结合的吗啡受体,即阿片受体呢?从而推测动物体内存在着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内源性镇痛物质。 内源性的镇痛物质的发现,使人们逐渐揭示出吗啡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morphine和大量半合成和全合成镇痛 药的结构分析,归纳出镇痛药具有一下共同的结构特征 当吗啡中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