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藏羌彝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图说藏羌彝文化.doc

图说藏羌彝文化   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今天的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区。   藏族民居一般为2至3层的楼房,平面呈方形;不少人家倚山建房,以石砌墙,墙里不用打木桩,却能砌得光洁、严整。一排建筑有几十户人家,宛如古代城堡,雄奇壮观。民居的一层设有向院外开的窗户,用作牲口圈、草房或车库。中层住人。民居的第三层通常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不用彩画。顶部是结实、平展的大凉台,用以晾晒粮食。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是流传于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每年藏历新年,生活在四川省茂汶、九寨地区被称作白马藏的藏族支系,头戴各种神兽面具,以跳藏舞的形式祭祀最大的神灵――山神。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是流传于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每年藏历新年,生活在四川省茂汶、九寨地区被称作白马藏的藏族支系,头戴各种神兽面具,以跳藏舞的形式祭祀最大的神灵――山神。   相关链接:   2012年,文化部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确定为重点文化产业工程,这也是四川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一核四带”中民族文化产业带的核心区域。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整体项目囊括四川、西藏、甘肃、青海、云南等部分区域。   四川在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中,主要以藏、羌、彝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产业转化为基础,以文化产业项目为支撑,以特色民族乡镇(村)为载体。目前已规划重大文化产业项目42个,项目投资总额达88.2491亿元,涉及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多个文化产业门类。   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可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整合藏羌彝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使其产业化,对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羌族,自称“尔玛”、“尔麦”或“日玛”、“日麦”,起源于上古史前时代,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羌族居住于半高山台地或缓斜坡,由几户至百余户不等聚寨而居,称羌寨。羌寨中一般建有碉楼,建筑就地取材。多以片石为材,黄泥为粘合剂,无需绘图、吊线和柱梁支撑,只需意像构图;高达十三四层,技艺精湛,独具魅力,是羌族文化的标志之一。   羌族是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在地里吃,称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是玉米面蒸蒸、水粑馍馍、面汤、搅团、土豆。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   挑花刺绣是羌族姑娘的拿手绝活,10岁左右就开始训练,常在耕种之余和农闲之时,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高贵典雅的羌绣分挑花、绣花、纳花、盘花、刺绣,挑花和刺绣是羌族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   逢年过节跳莎朗舞,在羌区已传承3000多年,是羌族最流行的舞蹈形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羌历年,亦称羌年节。每逢佳节,全村人穿着节日盛装,不管男女老少都来到广场跳莎朗。   图1:羌碉。   图2: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不常食鲜猪肉,一般是吊在房梁上熏制成腊肉保存。   图3:羌绣女在绣情帕。2012年1月6日,   汶川羌绣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图4:广场上跳莎朗舞的羌民。‘’‘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土掌房是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干打垒)。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也为接待客人。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铺竹条,用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火塘用于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   “跳菜”是彝族的歌舞伴餐,即舞蹈着上菜。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侧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男子或头顶托盘或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表情滑稽,舞步流畅,最后每碗菜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火把节是彝族盛大的狂欢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幕降临,相聚一地燃起篝火,翩翩起舞,并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   图1:彝族土掌房,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   图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