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黄腹角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拯救黄腹角雉.doc

拯救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是一种美丽的雉鸡,特产于我国。由于它的自然繁殖率极低,加上它的自然栖息地的急剧缩小,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处于濒危状态,现在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和《世界受胁鸟类名录》,为《世界雉类保护行动计划2000―2004》确定的急需保护种类。 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经多年探索,采用人工授精技术使黄腹角雉繁殖成功,而当时国内还无任何人工繁育成功的记录。人工授精作为一项技术是成熟的,但对于物种的种群扩充似乎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探索在中国原产地实现人工饲养下的非人工技术的繁殖,就成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发现黄腹角雉 20世纪80年代初,黄腹角雉的研究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之一,交给了现已是院士的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国际鸟类学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鸟类学分会理事长郑光美先生。 当时,黄腹角雉连在野外的汜录都没有,到哪儿去找?经咨询杭州大学的诸葛阳教授说浙江西南部的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可能会有,于是已经50岁的郑教授带着助手上了乌岩岭。 乌岩岭地处北纬27度56,东经119度35,植被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年平均气温15.2~C,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3月的乌岩岭上阴雨绵绵,雾气蒙蒙,一个月中未见到几个晴天。当时的条件很简陋,住在护林员的家中,屋里屋外都阴冷潮湿,据当时跟随郑先生上山的赵欣如老师回忆,被子恨不得拧出水来,每天睡觉要下决心钻进被窝。为了寻找黄腹角雉,郑教授和赵老师连续呆了3个月,每天在无人探寻过的、湿漉漉的林间寻找,然而因为没有任何文献参考,这一珍禽却芳踪难觅。一天,疲惫的郑教授在一棵树下摔了一跤,无意间惊飞了一只黄腹角雉,兴奋的郑教授忘记了伤痛,此后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一窝在树上筑了巢并已开始孵化的黄腹角雉。 之后,他们每天4点起床,翻2个山头去观察那窝黄腹角雉。第五天下雨路滑,郑先生滑下陡崖,幸亏抓住一棵小树半小时才脱险。第六天,郑先生照常踏上了去观察的路。然而不幸的是,这窝蛋让松鸦吃了。助手赵欣如老师伤心得哭了,找到它经历了怎样的千辛万苦啊!但是早已有预感,做好心理准备的郑先生却平静地说:“咱们能找到第一个,就能找到第二个。” 这次繁殖观察被迫中断,但是关于黄腹角雉有了第一次野外的准确记录:生性怯懦、行动缓慢、防御能力差,有别于其他角雉,在树上筑巢繁殖。 后来在整个80年代观察发现的18巢中,有17巢均被松鸦、豹猫、青鼬等天敌吃掉,说明野生黄腹角雉的繁殖之艰难。 科学研究全面了解 从发现黄腹角雉至今,科研人员一直坚持野外观察研究与先进理论、技术结合,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栖息地选择理论和无线电遥测技术,都是首次在我国鸟类学中应用。后来又陆续引入了多项先进技术,从多学科、多层次对黄腹角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借鉴于其他濒危雉类研究之中。 任何物种都要有自己特定的生存环境,反过来说动物依靠自己的生存本能去选择生存的环境,包括食物、水源、繁育场所、植被,其他共栖的生物类群。利用栖息地选择的理论,科研人员在黄腹角雉的活动区做了大量样方 在划定的范围内调查生物物种 ,经过比较发现黄腹角雉主要栖息于亚热带山地森林内海拔800-140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中,那里森林茂密,植被丰富,典型栖息地植物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冬青科、山矾科、蔷薇科、杜鹃花科等。 在陆续对23只黄腹角雉进行了无线电全年追踪研究后,发现它们平时活动范围在0.029~0.39平方千米,全年最大扩散距离约为3千米。它们在深冬食物短缺和繁殖期求偶时会有较大的活动区。春夏它们多单独活动,而深秋后则组成以雌鸟为核心的5~9只的小群,每群中有一只优势雄鸟以及其他数量不等的雌鸟和幼鸟。白天它们以松散的形式在地面觅食,傍晚或雨、雪天气则聚集在少数大树上栖息。与西部高山地带的其他几种角雉不同,它们不做季节性的垂直迁移,这与,食物有关。 研究发现,当地一种交让木植物的叶片和果实是黄腹角雉秋冬季的依赖性食物,冬季它们大多聚集栖息在交让木上,每天常有1-2小时采食树叶。交让木的分布和数量直接影响着黄腹角雉的分布。根据这一发现,1993年在湖南莽山、2004年在江西官山均发现了黄腹角雉的新分布区。 与其他雉鸡一样,黄腹角雉躲避天敌的能力相对较差,为了生存,它们虽多在地面活动觅食,却选择在树上歇息、筑巢繁殖。巢多建在粗大树木的较粗的水平枝权基部或水平枝干的凹陷处。近十几年,原生地的大树减少,巢址不足,黄腹角雉开始向旁边在1958―1960年间种植的人工柳杉林中扩散。1991―1993年调查到的15个巢中,有12个位于人工柳杉林中,2002年在柳杉林中布放的200个人工巢,也有8%被利用。这表明黄腹角雉对变化着的栖息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人工繁育成效显著 在濒危物种的原产地之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