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茴香甲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doc
红茴香甲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 研究红茴香茎部甲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运用HP-20、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高效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对甲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MS)、波谱数据分析(1H,13C-NMR)进行结构鉴定。从甲醇部位分离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羟基-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2),3-甲氧基-4-羟基-苯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3),3-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4),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八角属;红茴香;甲醇部位;化学成分
[收稿日期] 2013-12-11
[通信作者] *黄海疆,主管中药师,Tel:(0769E-mail:xyps@
八角属植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1-2],红茴香Illicium henryi又名红毒茴,为我国特有的八角属植物,主要生长于海拔300~2 000 m的丘陵、山地沟谷等[3],广泛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地。根及根皮入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之功效,其主要用于治疗胸腹疼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症[4]。化学成分研究表明,红茴香中含有木脂素[5],倍半萜内酯[6],黄酮[6],植物醌[7]等化学成分,其中倍半萜内酯和植物醌类化合物是八角属植物主要特征性成分。目前,关于红茴香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叶、果实、根茎及根皮等部位,茎部化学成分未见相关报道。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红茴香植物资源、阐明其化学成分,对红茴香的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红茴香茎甲醇部位初步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羟基-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2),3-甲氧基-4-羟基-苯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3),3-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4),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5)。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红茴香中分离得到。
1 材料
Bruker DRX-5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瑞士,TMS为内标);Agilent Technonlgies 6520 质谱仪(美国),LABOROTA4000旋转蒸发仪(德国海道夫公司),Shimadazu LC-6AD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YMC ODS-A(20 mm×250 mm, 5 μm)色谱柱。
HP-20(日本三菱公司);柱色谱用反相硅胶柱(日本YMC公司);Sephadex LH-20(美国GE公司);提取分离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制备HPLC用乙腈为色谱纯(美国TEDIA试剂公司),水为重蒸水。
红茴香药材2011年采自广西桂林,经鉴定为八角属植物红茴香I. henryi的茎。
2 提取分离
红茴香茎5 kg,粉碎,用7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 h。提取液减压浓缩后,用硅藻土(800 g)吸附,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甲醇回流,减压回收溶剂,分别得到石油醚部位5 g、氯仿部位39 g、乙酸乙酯部位65 g、甲醇部位210 g。甲醇部位首先经HP-20柱色谱纯化,收集65%乙醇-水洗脱物(75 g),进一步利用Sephadex LH-20(甲醇-水)、ODS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红茴香茎的甲醇部位得到化合物1(25 mg),2(36 mg),3(18 mg),4(22 mg),5(45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 白色粉末,ESI-MS m/z 293 [M+Na]+。1H-NMR(DMSO-d6,500 MHz)δ:7.42(2H,d,J=8.0 Hz,H-2,6),7.30(2H,d,J=8.0 Hz,H-3,5),7.31(1H,t,J=8.0 Hz,H-4),4.90(1H,d,J=12.0 Hz,H-7a),4.58(1H,d,J=12.0 Hz,H-7b),4.32(1H,d,J=7.5 Hz,H-1′),3.81(1H,d,J=11.5 Hz,H-6′a),3.60(1H,dd,J=6.0,11.5 Hz,H-6′b);13C-NMR(DMSO-d6,125 MHz)δ:140.1(C-1),129.7(C-3/5),129.4(C-2/6),129.0(C-4),102.7(C-1′),78.7(C-3′),78.4(C-5′),75.2(C-2′),72.5(C-7),71.8(C-4′),62.9(C-6′)。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8]数据基本一致,鉴定化合物1为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
化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