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豆硕果写人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菽豆硕果写人生.doc

菽豆硕果写人生   脚踏实地地耕耘,一生以大豆为伴,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育适合中国种植的高产、广适大豆品种,为中国大豆产业作点贡献。如今,83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大豆科研第一线,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大豆遗传育种学家、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王连铮研究员。   悠悠半个多世纪,王连铮为他热爱的事业挥洒汗水,抒写人生,硕果卓著,即使在位高权重时期,也始终没有忘记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没有离开过为之奋斗的黄土地。他每周都要到中国农科院北京南口中试基地查看苗情。他说:“一个科研工作者,不搞科研算什么?”他主持选育大豆品种34个,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其中国审品种10个,在广适和高产育种方面取得突破;培育出国内推广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中黄13”和屡创全国大豆高产纪录的“中黄35”等优良品种,其中“中黄13”荣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大豆育种理论,提出了在育种上降低大豆株高的途径,改进了广适大豆品种的育种方法。   大豆育种成果斐然   从小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座右铭的王连铮,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1949年1月,进入哈尔滨东北农学院学习农学专业,他的系主任是大豆育种学家王金陵教授,受王金陵授课所吸引,王连铮从此爱上了大豆育种。   1963年王连铮来到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和育种研究所,开始从事大豆遗传育种和栽培生理研究。   1967~1969年间,王连铮与王培英合作开展大豆辐射育种研究,育成了“黑农4号”“黑农6号”“黑农8号”和“哈钴1669”等大豆品种,其含油量可提高1~2个百分点。   1970~1987年间,王连铮与王彬如、胡立成共同主持育成大豆品种12个,其中“黑农35”获黑龙江科技进步二等奖,“黑农16”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0~1980年间,黑龙江省大豆生产部分地方发生倒伏,望着减产甚至绝收的大豆田,王连铮心急如焚,他是搞大豆品种研究的,不解决倒伏问题他寝食难安。经过细心观察和育种实践,王连铮于1980年提出了矮化育种目标,即降低大豆秸秆的高度,增加其强度,并提出了降低大豆株高的4种途径,即利用有限结荚品种与无限结荚品种杂交、有限结荚品种间杂交、辐射育种以及从地方品种筛选。这四种途径对指导育种有较大意义,他利用此种理论育成了2个大豆品种。   锲而不舍,成就“中黄13”   在王连铮的众多农业科研成果中,让国人至今都无法超越的“海拔”是大豆“中黄13”。提起“中黄13”,年过八旬的王连铮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个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产量高,适应性广。”   “中黄13”的选育工作是1992年开始的,当时课题组以“豫豆8号”为母本、中90052-76为父本杂交,经过近6年的选育试验,其后代达到了王连铮要求的效果——产量高,品质好,株高整齐,性状不分离。王连铮说,在山西襄垣县良种场做试验时,“中黄13”的小面积亩产达到了312.4千克,大面积能达到250千克;蛋白质含量高达45.8%;籽粒大,商品品质好。   自1998年开始,“中黄13”开始接受生产鉴定评比,据测算,该品种可以实现增产20%~40%,并且由于它的广适性先后通过了国家以及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山西、北京、天津、辽宁和四川9个省市审定。   “一般的大豆品种能通过四五个省的审定就不错了,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没有一个大豆品种的适应性超过‘中黄13’。”王连铮自豪地说。   除了“远亲”杂交带来的优质“血缘”外,王连铮还揭开了“中黄13”的另一个秘密,那就是其体内的蓝光受体基因。原来,带有这种基因的大豆品种对光不太敏感,因此适应性才格外突出。   “中黄13”培育成功了,王连铮没有在成绩面前陶醉,他想的是尽快将这一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业科技最重要的是服务生产,我们搞育种的,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新品种真正能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所以育种、审定、推广是我们必须做的工作。”王连铮说。   善用人才,建立推广体系   研究种子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被推广应用,王连铮也不例外。酒香也怕巷子深,多好的品种也怕藏于深闺无人识。如何让“中黄13”这个优良品种推广开来呢?需要人和先进合理的推广方式。   胡献忠的“闯”入,让王连铮喜出望外。胡献忠是河南省虞城县的种子公司老板。1997年,(下转14页)(上接17页)他来到中国农科院寻找好品种,见到了王连铮,那时,“中黄13”的名字叫“中作975”,还是个品系。   王连铮听说胡献忠有自己的种子公司,就把自己的成果毫无保留地交给了胡献忠,正是这种充分的信任对胡献忠产生了很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2001年,“中黄13”通过了安徽省和天津市审定。这年,王连铮不仅向胡献忠要种子,还要人:“小胡,跟我干吧。”正是王连铮先生的“疑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