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
论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许多具体的实例论述了审美修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培养审美修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对如何培养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做了系统的阐述。
主题词:语文 教师 审美
On the aesthetic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teachers The central idea: In this paper, many of the specific examples discussed throughout the aesthetic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of specific train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importance, necessity, as well as how to train teachers of aesthetic cultivation done on the system. Key words: aesthetic language teachers
语文教师审美修养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途径很多,语文教育是主渠道之一,作为审美,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仓库,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所以,语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而依照美学原理,在教学活动的这一教育活动的子系统中,教师是审美的主体,教材是审美的客体,而学生既是教师转达审美感受的对象,又是在教师帮助下领悟、感受教材之美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这一审美系统中的“次客体”,这种复杂的关系已决定了教学活动中的审美过程和特点。
首先,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挖掘出审美客体——教材中美的因素,这是“美的感知”的过程。
其次,教师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对教材中蕴涵美的因素进行深刻体验、提炼和判断,完成任务“美的鉴赏”。
最后,将自己审美的结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准确生动的转达给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对审美过程也有所了解,这就是“美的传达”,因此,要顺利完场教学中的审美活动,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感受美的能力,只有审美能力强、审美修养好的教师才能顺利担负起实施美育的重任,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如何培养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
既然审美修养如此重要,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培养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呢?归纳起来,我以为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应培养“绘画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
审美对象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不是靠抽象思维的判断、推理进行,而是用形象思维,从对美的事物直接开始,进而把握美、领悟美,正如帕克所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重视在书本中训练自己的审美感官,让自己能够透过文字对它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的感知力。以色彩为例,高明的作家在描写事物时,常常会借助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譬如《药》的结尾景物描写,作者运用的是一连串的冷色调:两顶“花白的头发”、“几朵青白的零星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的乌鸦”,即使有一点暖色,也淹没在冷色之中:“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钱锭……”。显然,要充分理解作者借这“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达到烘托悲剧氛围的创作意图,就必须引导自己去感受色彩的审美意味,把它当做一副画去欣赏。
有时还可以把一篇文章当做一支乐曲来欣赏。很多情文并茂的佳作,总有一种音乐感。有的是玉箫,如怨如诉;有的如羌笛,哀怨悠扬;有的似铜管,浑厚雄壮;有的如小号,激越清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绿》,前者如一支情思依依的小调,荡漾着风月淡雅的幽思;后者像一支艳丽明快的小曲,散发着春意浓烈的氤氲。读《荷塘月色》的乐章,要引导自己在悠扬轻松的节奏旋律里,品味“哀愁”和“喜悦”撞击的情韵;读《绿》的乐章时,要培养自己在简洁明快的基调中去感受“诧异”的心情。作为语文教师,除了从书本上去发现美、感受美,还应该经常到大自然中去,领会体察自然美。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副美丽的画卷,一支动听的乐曲,那青的山、绿的水、万紫千红的花草、五彩的云霞、鸣啭的百鸟、如箫如笛的山泉浪瀑带给我们的是直接的美的感官享受。俄国教育家乌斯基甚至认为,美丽的自然风景对人的气质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其次,应培养想象作为审美的翅膀。
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德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