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刘幼云旧藏敦煌本《刘子》集校 .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幼云旧藏敦煌本《刘子》集校

劉幼雲舊藏敦煌本《劉子》輯校 劉明( 內容提要:劉幼雲舊藏敦煌本《劉子》殘卷,是迄今為止學界校釋《劉子》未使用的一帙重要的參校本。傅增湘校錄本所據的影寫本並非殘卷原本,訛謬頗多,因而使得參據此本校勘《劉子》存在許多尚未盡善之處。本文根據殘卷原帙,校錄其文,同時參校幾種重要的《劉子》刻本進行了比勘,充分揭示了其彌足珍貴的文獻價值和校勘價值。 關鍵字:劉幼雲 敦煌本《劉子》 輯校 敦煌寫本《劉子》殘卷,林其錟、陳鳳金所撰《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輯得六種,即伯三五六二、伯二五四六、伯三七〇四、伯三六三六及羅振玉、傅增湘校錄何穆忞舊藏本和傅增湘校錄劉希亮影寫劉幼雲舊藏本。其中劉希亮影寫本,傅增湘1939年曾據之校錄,云:“劉世兄希亮以影寫唐卷子《劉子》見示,凡二百四十行,自《愛民》起至《薦賢》止,凡八篇。”此帙影寫本,《藏園群書經眼錄》、《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並著錄,《藏園群書題記》亦有《校敦煌卷子本劉子跋》一文,然所云每有不同:《藏園群書經眼錄》云:“唐人卷子本,自《愛民》第十二章起,至《薦賢》第十九章‘矧復抑賢者乎’句止,共存二百四十行,每行十七八字不等。”《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云:“劉廷琛藏自《愛民》第十二起,至《薦賢》第十九止,凡五篇。”《藏園群書題記》跋云:“劉氏本校於己卯四月,其文自《愛民》第十二起,至《薦賢》第十九止,至‘知復抑賢者乎’句,以下缺,存者凡六篇。”核之殘卷,實起自《貴農》“衣食,故農祥旦正”句,訖《因顯》篇題。所以,傅增湘所見的影寫本並非原帙全抄,榮新江認為:“當年劉希亮出示給傅增湘的影寫本並非首尾俱全,其遮住殘缺部分的目的,大概是為求高價。”而且傅增湘在校錄的過程中疑是斷續性的校錄,因而出現了上述說法的差異,從而也使得其校錄存在訛謬之處。 敦煌本《劉子》殘卷,《藏園群書經眼錄》云:“舊為劉幼雲所藏,即從何秋輦家解經委員分得者,昔年在青島曾屢借不得。”此卷當是敦煌遺書運抵北京後劉幼雲所得,羅振玉《鳴沙石室佚書序》云:“往者伯君(即伯希和)告予,石室卷軸取攜之余,尚有存者。予亟言之學部移牘甘隴,乃當道惜金,濡滯未決。予時備官大學護,陝甘總督者適為毛實君方伯慶藩,與予姻好總監督劉幼雲京卿廷琛,實同鄉裏,與議購存大學。既有成說,學部爭之。比既運京,復經盜竊,然其所存尚六七千卷,歸諸京師圖書館。”自傅增湘“屢借不得”之後,學界一直未能清楚其蹤跡,林其錟、陳鳳金云:“劉幼雲藏本為劉希亮所影寫,傅增湘又據劉希亮影寫本加以校錄。現在劉幼雲藏本和劉希亮影寫本的下落均不知何處,可見到的只有傅增湘校錄並跋的本子在。” 《敦煌遺書總目索引》以及《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亦未見著錄。所以,王叔岷《劉子集證》、楊明照《劉子校注》、傅亞庶《劉子校釋》、江建俊《新編劉子新論》、林其錟和陳鳳金《劉子集校》均未能參考此帙寫本或只是參考了傅增湘校錄本。1981年,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善本組編《敦煌劫餘錄續編》著錄新0688號《劉子新論》,云:“卷中九篇,唐寫本,一四紙二八八行,全卷破碎,首尾不全。”但未能引起學界的注意,經查核此卷即劉幼雲藏本,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經張子厚等手入藏國家圖書館。為了充分揭櫫此帙寫本的文獻價值和校勘價值,對於寫本進行校錄整理,並校以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和上海圖書館藏宋刻本、明末刻本等。 《貴農》第十一 (上殘)衣食,故農祥旦正(殘)木脈發,天子親耕(殘)郊。國非無良農也(殘)妾,而後妃躬桑。上所(殘)廟,下可以勸兆民也。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天子親耕,后妃親蠶,以為天下先也。是以其耕不強者,無已養其生。其織不力者,無以衣其形。衣食饒足,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所施其策,勇者無所行其威。故衣食為民本,而工巧為其末。是以雕文刻鏤,傷於農事。錦繡繢組,害於女工。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工害則寒之源也。饑寒並至,而欲禁民為盜,是揚火而欲無焱,撓水而望其靜,不可得也。《管子》曰:食衣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故建國者必務田蠶之實,而棄靡麗之華。 集校:自“衣食”至“民終無有害也”為《劉子·貴農篇》,篇題殘缺,據今本而補。宋刻本、明刻本、明末刻本“妾”後有“也”字。宋刻本“上所(以)”作“上可以”、“勸兆民”後無“也”字、“親蠶”作“親織”、“天下先”後無“也”字,明刻本、明末刻本同。宋刻本“無已”作“無以”、“衣其形”作“蓋其形”、後“無所”兩字並作“無以”、“民本”作“民之本”、“其末”後有“也”字,明刻本、明末刻本同。宋刻本“錦繡繢組”作“錦繢綦組”、“禁民”作“禁人”,明刻本、明末刻本並同。宋刻本、明末刻本“養火”並作“揚火”。宋刻本、明刻本、明末刻本無“管子曰”三字,當據寫本而補。宋刻本“食衣足”作“衣食足”,明刻本、明末刻本同,寫本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