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的分布与迁徙以噶玛兰族的分布为例.docVIP

原住民的分布与迁徙以噶玛兰族的分布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住民的分布与迁徙以噶玛兰族的分布为例

原住民的分布與遷徙以噶瑪蘭族的分布為例 詹素娟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職: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為了讓同學能認識臺灣原住民族的空間分布,不論哪一版本的教科書,必定會在臺灣原住民族的篇章中放入一張「臺灣原住民族分布圖」。儘管這個作法在教學上便利周到,但也造成許多任教老師的疑惑。例如在原民會網站中的「臺灣原住民分布圖」,噶瑪蘭族的分布位置是在今日的花蓮地區,但大家都知道噶瑪蘭族是蘭陽平原的原住民族,那麼到底是圖片誤植?還是噶瑪蘭族的歷史中有哪些不為人所知的細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來澄清一個觀念。所謂「原住民族的分布」,其實只是「某一時間點下的假設性狀態」;人既然是活動的,分布就不可能一成不變。也就是說,同一族原住民,在不同的時間階段,分布未必相同。因此靜態的「分布圖」,只能表現某一時間點的族群分布概況,無法充分呈現人因遷移而造成的分布動態。 如我們最熟悉也常應用的一張圖語言學家李壬癸先生根據日籍學者成果繪製的語族分布圖,即反映十七世紀前原住民族的分類與分布;若與二十一世紀依據原民會認定而定名的原住民族相較,其分布已經發生鉅大的變化了。例如位居今花蓮縣的太魯閣族,在李壬癸的圖中尚未出現,而噶瑪蘭族的足跡,也未南下花東。換句話說,二十一世紀初的分布狀態,是臺灣原住民族歷經數百年歷史變遷的結果;若與十七世紀中葉的分布混為一談,反而會混淆我們對真相的認識。所以在教授「原住民族分布」的相關課程時,若能注意到時間軸的變動,問題就會單純多了。 以下我們就以噶瑪蘭族的正名歷史為例,來說明噶瑪蘭族的分布變遷因素。 傳說噶瑪蘭族來自遙遠的南方海外小島Sanasai,但根據考古資料,他們已經在蘭陽平原定居達千年以上;「噶瑪蘭 Kavalan 」一稱的原意,就是「平原的人群」。根據十七世紀中葉的荷蘭戶口表,當時的蘭陽平原住民分散居住在近40個村子中,人數大約有10,000人,過著漁獵、採集和游耕的生活。 清治前期,漢人大量來臺,使西部平原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儘管如此,並不影響居住在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他們依然過著平靜獨立的生活。十九世紀初,漢人組團入墾,噶瑪蘭族的生活開始經歷巨變,部分族人在十九世紀中葉遷離原鄉,南下花蓮,以加禮宛社為首,建立新社群,展開新生活。 清治末期,清廷開鑿蘇澳到花蓮的道路,引發噶瑪蘭族的反抗。事件失敗落幕後,噶瑪蘭人再度沿花東海岸遷移,像散落的珍珠般形成一連串村落。其中,以今花蓮縣豐濱鄉的新社村人口最為集中,傳統社會文化的保存也最完整。 宜蘭原鄉的噶瑪蘭族逐漸融入漢人社會,新鄉的噶瑪蘭族雖因星散飄零而長期隱身在阿美族的世界中,卻仍一直維持著母語、宗教祭儀、部分傳統文化與認同。 1965年,阮昌銳在東海岸調查中,發現花蓮縣豐濱鄉的磯崎、新社、豐濱、立德、石梯、蘭諾、靜浦,臺東縣長濱鄉的大峰峰、樟原、三間、長濱、崎腳、田組、永福、南竹湖、南掃別、竹湖、城山、寧埔,成功鎮的石雨傘、白守蓮、新港等地,仍有225戶、1,289人自認是噶瑪蘭人,這其中還包括由噶瑪蘭族、阿美族通婚所生子女526人。這群花東地區的噶瑪蘭人,由於傳統習俗、語言與文化並未消失,加上族群認同鮮明,使他們有更充分的條件凝聚族群意識,喚起社會大眾的注意,並在日後成為噶瑪蘭復族正名運動的主體。相較之下,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人,因傳統語言文化大多消融,雖有意重振族群意識,路途更為艱難。然而,正名成功與否的關鍵,最後卻完全決定於他們是否在1950年代取得原住民身分。 2002年12月25日,行政院正式宣布噶瑪蘭族成為臺灣的第十一支原住民族,這讓所有族人及長期從事正名運動的參與者喜極而泣。分析當時連署的資料,共有1,705人參與連署,其中1,073人具有原住民身分,另外的632人則不具原住民身分。因此,擁有「身分」權的這些人,決定了噶瑪蘭族的真實人口,他們主要集中在花蓮縣新城鄉、豐濱鄉的新社、立德及臺東縣的大峰峰、樟原等村;至於宜蘭縣原鄉,雖仍散布不少具有血緣關係、歷史記憶的噶瑪蘭族後裔,但因不具備原住民身分,而無法回歸族屬。 從噶瑪蘭族的例子,我們可以了解「靜態的原住民分布圖」,無法呈現「族群空間分布的動態變化」,因此在進行原住民分布的相關課程時,要先釐清圖片繪製的時間,才不至於陷入古今混為一談的錯亂。 原民會繪製的臺灣原住民分布圖 李壬癸先生繪製的臺灣原住民分布圖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