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吴昌硕的篆书艺术.doc
论吴昌硕的篆书艺术
摘 要:吴昌硕是我国近代的艺术大师,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书画印四者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共同形成了一种气势磅礴、境界恢宏、内涵丰富的整体艺术风格。书法是吴昌硕整体艺术的根本,而篆书最为“名”对其风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浅析吴昌硕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及篆书艺术,来展现吴昌硕的篆书艺术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吴昌硕;篆书;石鼓文;影响
吴昌硕(1844~1927),中国清末民初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原名“俊”,又名“俊卿”。字“香补”,小名“香阿姐”。他的一生磨难,后来随生活变迁,又取了很多字号和别号。“苦铁道人”、“老缶”、“破荷”、“大聋”等。但贯穿于其一生,最重要的名号有:“俊卿”、“缶庐”、“昌硕”。出生于浙江安吉一个读书人家庭,幼时勤奋耕读。十余岁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后到苏州、上海,与任颐、张熊等交从甚密,期间幸而得见很多艺术真迹,遂而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艺术修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 吴昌硕生活的时代背景
吴昌硕的艺术有其时代性和综合性。作为大器晚成的金石书画家,他将诗书画印完美的融为一体。这么好的融合,这绝非偶然,而是跟他的艺术生涯有很大的关系。他曾经说:“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到底怎样有“真意”又怎样“求其通”呢,这不得不从他的金石篆刻开始,“三十学诗,五十学画”这是他的一个显著地特点,与一般画家不同,走的是文先于画的文人画之路,但又与八大山人,石涛这些文人画家不同。他的艺术是篆刻——书法——诗——画独特的发展,最后将诗书画印融合在一起。
吴昌硕出生的年代,是我国处在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他出生前四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轰开中国的大门,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的人民也开始了反抗战争。同时帝国主义经济入侵,我国的经济基础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吴昌硕七岁那年(1850年),爆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他的家乡也被波及。后来又经过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一再惨败,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势。于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进行了前赴后继的反帝运动。在这时期中,正是由于社会经济基础的急剧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科学、文学艺术,也随之发生了大的变化。
2 吴昌硕的篆书艺术
吴昌硕出生在书香门第世家:曾祖芳南,字涵芬,是国子监生。祖父渊,号目山,安吉古桃书院院长。父辛甲,字中宪,号如川,为咸丰辛亥举人,截取知县,避而不仕,以耕读终其生,精诗词,善书法,知篆刻,著有《半日村诗稿》。伯父开甲也是举人出身。所以说吴昌硕最早接触的就是中国传统古文化,从小就受传统文化的 熏陶。“余嗜古砖,绰于资,不能多得,得辄琢为砚,且镌铭焉,继而学篆,于篆嗜猎碣”。他十多岁即好玩石,读书之余,奏刀砉xū砉,塾师察觉严止勿许,但他仍然隐于牖yǒu下无人处为之。这种“癖斯”之好当然受他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能看出他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这种对中国远古艺术拙朴、自然之美的体会与感受,对吴昌硕的艺术特色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吴昌硕为美国波士顿博物馆题匾:“与古为徒”,并云“好古之心,中外一致”。“与古为徒”语出庄子的《人世间》,这是无所不在的道,这一影响对吴昌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以至他在艺术上不倦地追求“古拙” 、“古气” 、“古趣”。“终生为艺,与篆不一日离” 正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
吴昌硕的艺术有篆刻切入,而篆刻的基础是书法。早年最开始学习的是楷书,后来学习了二十多年的钟书,深得其理,我们可以从他1887年的手笔《元盖寓庐偶存》乙种本诗稿中看出他与钟书的渊源。而并未走向二王,而是上溯到秦汉,以石鼓文为毕生研究。他书法成就最高的也是篆书,而开拓篆书的就是石鼓文。从临习到突破,及从散氏盘、泰山石刻中兼容并蓄,最终达到圆美流转的境界。篆书推动了书法、绘画的创新。
文学辞章,是中国文人的基础和必备。吴昌硕出生在书香世家,二十二岁时,参加秋式中秀才。成家后出去游学,结识了不少人文雅士,辞章之学大为长进。传世的佳文创作有《西泠印社记》、《破荷亭记》等。他一生以诗人自许,“平居无长物,夫婿是诗人。”这是他在《赠内》诗中自得之句。诗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的内在动力。他已经出版的诗有一千多首,散见于各类手稿和书画题跋上的近一千首。有《元盖寓庐偶存》、《缶庐诗》等.
吴昌硕毕生致力于石鼓文的研究,《石鼓文》又称《猎碣》,为“千古篆法之祖”,张怀罐说它“体像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说明它介于大篆、小篆之间,有两篆的神韵笔意。石鼓的原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据说远自唐代初期已出土十块鼓形石,上刻籀文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