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文学批评家.docVIP

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文学批评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文学批评家.doc

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文学批评家   回想起来,我也算是自幼喜欢文学。自小学高年级,以至于整个中学阶段,课余时间有相当多都沉浸在文学阅读中。不过,阅读的主要是中西方经典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崇拜的作家主要有李商隐、姜夔、曹雪芹等,印象很深的是一度很迷恋类似《花月痕》这样的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当然,阅读片片段段,很不系统,记得当时还用压岁钱订了最喜欢的杂志《文史知识》和《名作欣赏》。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虽说也读一些,但总是从内心里有点瞧不起。   那时的梦想是做一名文学家,或者做个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基本上没考虑过要成为一个当代文学批评家。支持我进行文学阅读的更深层的动力,来自一种对未来自我的理想化想象和预期,那是一种高雅脱俗,卓尔不群,具有丰盈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理想人格境界,审美正是通达这种理想人生的必由之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少年时期的我看来,自我的人生意义就存在于这种无尽的内在超越和追求之中。现在回过头去想一想,这种关于自我主体性,关于自由与美,并将其与人生意义相关联的思维方式,显然是受到了1980年代弥漫的启蒙主义的精神氛围的潜在影响。及至上大学,读了中文系之后,我开始较为系统地阅读李泽厚、刘再复,继而康德、马克思(《巴黎手稿》时期)、朱光潜、弗洛伊德、马尔库塞、卡西尔等理论家的著作。或许,也正是从那时开始,自己开始感受到现代理论的魅力,并对允诺了巨大个体自由和解放性的现代和后现代文化产生了梦幻般的迷恋,也由此喜欢上了各种现代主义的先锋派,对当时追新逐异的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并在阅读和讨论中体验到了一种智性的优越感,比如经常在同学们中间,炫耀式的以一知半解的现代理论装模做样地发掘格非、余华们的形而上意义――那时似乎很崇拜当时风头乍起的青年批评家陈晓明。或许,正是从大学高年级才开始想成为一个很酷的当代文学批评家了吧。于是,顺理成章地报考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从事当代文学的研究,也发表了一些文学评论文章,大言不惭地说,我走上了文学批评之路。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还是个普遍文艺化的年代,也就是说,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主要是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批评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这些人文学科是思想最为活跃的学科,如果夸张一点的说,它们充当了批判性思想的先锋,并以之为中心组织了诸种社会人文学知识的整体格局、构架,影响了整个知识界的精神气质和自我意识,它提供了其他知识和学科与活生生的现实相联接的历史感觉和想象力,用后学的说法,它提供了这些知识领域的元叙述。   可以说那是一个泛文学的年代,文学是那个时代最闪亮的专业领域,它富于感染力地为知识界,也为整个社会提供了理解现实、眺望更美好未来的激情和思想动力。如果仅仅从职业荣誉感上来讲,1980年代的确是一个文学的黄金年代,这种地位来自它的现实批判精神和历史意识。不过,在新时期的早期,1970年代末至1985年之前,文学虽然光芒四射,却没有多少人真正把所谓“文学性”当一回事,回头来看,当时产生过巨大影响力,获得文学界推崇的小说作品很多都是大众化读物,非常的不“纯”文学。当时的报告文学也风光无限,在文学场中毫无愧色,甚至一度还抢尽风头,哪像现在基本上被踢出了文学圈,象征资本贬值得不成样子――其实,整个的新时期早期文学就呈现出某种报告文学化的特征,具有某种问题文学的色彩。这固然有其弊端,但却难能可贵地保持了一种天然的与现实相联系的生动气血,即使1985年左右兴起的所谓的纯文学浪潮,在最初的时候也具有它非常尖锐和鲜明的现实批判色彩,后来弄假成真,逐渐阉割了文学的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文化活力和历史能动性,丧失了思想的活力和与之共生的艺术上的创造力,也就蜕化为精致的文化摆设和上层阶级象征身份的精神安慰品和消费品,文学界也逐渐成为一个坐吃山空式地消耗历史荣誉的败家子,它言不及意,鹦鹉学舌式地重复主流意识形态,为新的世界秩序进行背书,培植出依托当代文学被政治及资本供养的巨大利益集团。除了极个别的作家的个别作品,整个1990年代的文学,在我眼里,远逊于之前的创作,尽管它在所谓技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这种状况直到所谓新世纪以后才慢慢地发生了些许改变。   公平地说,尽管1980年代的文学在思想及艺术上都有它的问题,但因为它的现实感和历史感,理应获得我们的尊重。不可否认,新时期早期的文学能够和历史结成那么紧密的联接,与当时的政治氛围和文化传播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不管怎么说,文学的确给了1980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理解现实和自我的媒介,在1990年代,像我这样怀着朴素的理想投身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年轻人,为数不少,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更大的变化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同样,在这个时代转折中,文学的功能、意义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已经不再遵守它与我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