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登革热预防与控制概念.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革热防控与控制 2015年6月20日 一、基本知识 虫媒传染病 蚊媒传染病是其中的一种,即蚊虫传播的疾病; 蚊虫是最重要的一类医学昆虫; 全世界蚊虫有3200多种,我国360多种,其中按蚊、库蚊、伊蚊约占半数以上; 虫媒传染病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及黄热病等 传播疾病 致倦库蚊:班氏丝虫病的重要媒介 三带喙库蚊:日本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 白纹伊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重要媒介 中华按蚊: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 埃及伊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重要媒介 媒介生物传播疾病特点 机械性传播:媒介生物对病原体仅起携带、运输的污染作用,病源体只是机械地从一宿主传播给另一宿主,病原体在媒介昆虫体内外并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或生物学变化。如:多数由苍蝇、蟑螂、蚂蚁等传播的疾病。 生物性传播:生物性传播即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具有增殖,发育的生物学过程。这是病原体自然循环不可缺少的环节。生物性传播的特点之一是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即外潜伏期。完成上述过程,才具传播能力。如:多数由蚊子传播的疾病。 外潜伏期 如DG病毒从进入蚊子中肠内,到唾腺感染病毒,这段约8-12天的时间称为外潜伏期,其时间长短和环境的温度、吸入的病毒量或病毒品系及蚊虫种类有关,其中温度的影响最为重要 内潜伏期 1、病毒通过蚊虫的唾液腺传播给人 2、病毒在靶标器官中增殖 3、病毒感染白细胞和淋巴器官 4、病毒释放到血液中并在其中循环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地区。 由DV1-4血清型引起 D1、D4:反复流行、轻型多、愈来愈烈 D2:病情重、DHF多、死亡多 D3:流行广、病人多、发病率高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1、登革热患者 2、登革热隐性感染者: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3、低等灵长类动物 自然宿主(猿、黑猩猩、大猩猩、猴等)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 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 感染一种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 (四)流行特征 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可逐渐向周围的城镇及农村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四)流行特征 2.季节性 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省3~10月 (四)流行特征 3.突然性 流行多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匿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 (四)流行特征 4.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传播迅速。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病死率0.016%~0.13%。 三、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3-15天,一般为5-8天。 发病前尽管体内有病毒存在,而前驱症状却不明显。 (二)临床分型 无特征性的发热 典型登革热(DF) 登革出血热 (DHF)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称为“马鞍热”) “三痛”:头、眼眶、肌肉关节痛 “三红”:颜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极度疲乏:嗜睡、烦躁 皮疹(呈多样性)面部、颈部、胸部等 出血倾向:皮下、牙龈, 严重消化道、颅内出血等 束臂试验阳性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四、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的生活史 媒介生态--季节与地域 白纹伊蚊 季节:与地域有关,广东主要在5-10月。 地域:中国分布较广,但其最适宜的分布区是北纬30°以南 媒介生态—活动范围 白纹伊蚊: 50-100米 ▲ 根据成蚊活动范围,划定疫点的范围,在100米左右。 媒介生态--吸血与栖息 白纹伊蚊 多在户外袭击人类,人的气味、体味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强烈吸引成蚊,成蚊吸食人血繁殖,同时将病原传给人。 吸血高峰在16-17时,次高峰在9-10时。 白纹伊蚊对人的攻击性强,多次吸血。有光照比无光照对吸血有利。 温度对人舒服,蚊虫也适宜 空中花园是成蚊的栖息地与避难所 媒介生态—孳生场所 属

文档评论(0)

66699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