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归隐心态对比研究.docVIP

《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归隐心态对比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归隐心态对比研究.doc

《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归隐心态对比研究   摘 要:张衡的《归田赋》作于东汉时期,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则作于东晋时期,二者均叙述了归隐之志,都用许多笔墨书写了归隐的乐趣,但由于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生活背景、个人心态的不同,二人在两篇作品中所反映的归隐心态也各有差别,这也使得这篇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全面对比研究二者归隐心态的区别,不仅可以深入解读这两篇作品的内涵情感,更能够探究这两个时期文人心态的差别,进而梳理我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归田赋;归去来兮辞;归隐心态   作者简介:黄志程(1977-),男,汉族,内蒙古赤峰市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和古代小说、戏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2   东汉时期的张衡与东晋时期的陶渊明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隐士,他们的归隐不是为了求仙问道,而是源于对当时政治的无奈,他们在仕途上屡次受挫,虽然选择回归田园自然,但心中仍有牵挂,即所谓的“身隐而心未隐”。二者都是作者对归隐生活的想象之词,《归田赋》作于张衡身处朝堂,但欲归隐之时,《归去来兮辞》则是陶渊明辞官归乡之时所作。两首作品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渴望,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但由于二人在生活经历、社会背景、政治地位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因此,这两篇作品所反映出的归隐心态也存在差异。   一、归隐动机对比   史料记载,张衡出身“著姓”,且博学多才,年少就立志报国,并且擅长历算、天文和阴阳之学。他所研究的都是与宇宙相关的事物,远离了世间的功名利禄、尔虞我诈。他一生著作颇丰,如《浑天仪图注》、《算罔论》、《灵宪》等。同时,他的仕途经历也很丰富,一生在朝37年,历经宦海沉浮,最终认识到奸臣当道的大汉帝国已经十分腐败,再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希望避世休养,回归自然,也正是在此时,他有感而发为后人留下了这篇《归田赋》。为官三十多年张衡见惯了阳奉阴违、尔虞我诈的官场现象,也曾与这些腐朽的官吏作过斗争,但奈何他一个人势单力薄,终究难见成效,最终选择归隐避世。但他深受儒家学说的浸染,仍抱有“经世致用”的理念,希望用自己毕生所学造福人民,因此,即使是在上表“乞骸骨”后,也依然愿意接受统治者安排,为民奔波效劳。正是这种割不断的牵挂使张衡的归隐生活蒙上了一层沉郁的色彩,他的归隐是不得已的,是难以承受官场磨难、无法调和矛盾冲突时的无奈选择。他的这种不得已首先源于亲身经历了上层社会的腐朽与丑恶,如程孙等人立顺帝而尽封侯,之后宦官专权,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他数次进言,却无人理会。这让他内心苦闷不已。其次,他的无奈还与自己内心的矛盾有关。一方面,他是一个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从小受经学思想熏陶,他向统治者解释自然现象时也是采用经学理论,但在经学理论体系中,“天”是有限的,是为皇权存在的。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科学家,在物理学范畴中,“天”显然是一个无限的概念,这与经学的论定无疑是矛盾的。这两种无奈是无法解决,也无法回避的,因此,张衡在归隐之后依然无法彻底忘却政治、朝廷与黎民百姓。也难怪他在《归田赋》中还感慨“俟河清”,可见,他的归隐是不得已的,同时也是难以忘忧的。   陶渊明生活在晚于东汉三个世纪的东晋时代,但此时的政治环境却依然非常复杂。虽然与张衡生活在相似的政治环境中,但由于二人在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研究领域等方面均有差别,因此,归隐动机也明显不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 “少而贫苦,每以家弊,东游西走。”“自余为人,逢运之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可见,他从小生活就十分艰辛,这与张衡出身“著姓”的家世背景明显不同。正是这种家庭背景使陶渊明不得不亲自下田耕种。但辛苦的田间劳作并未磨灭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在其《杂诗》中就曾表明心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他与张衡一样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无奈数次出仕,最终均都半途而废。直至41岁时任彭泽县令,他终于认识到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遂辞官离去。从小生活于田园的陶渊明本就自然洒脱,因此,终其一生都很难适应复杂的政治环境。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高之气让他不愿委屈自己适应别人,他最终意识到自己这种“罕人事”的个性根本无法学会那些官场谋生技巧。在《归去来兮辞》中他也明确表示,自己数次出仕并非出于本心,而是为了养家糊口,他甚至为此发出“深隗平生之志”的感慨。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是固守名节与志向的必然结果,因此,他最终选择回归田园是天性使然。   二、归隐情感对比   由《归田赋》我们不难发现,张衡虽然对归隐生活充满期望,但却也透露出不尽的无奈之意。草木茂盛、琴书相伴、鸟鸣林间的田园生活,对这个仕途不顺的在位者无疑具有很大诱惑力,但对这个忧国忧民的古代文人,又实在是一种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