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乡关何处托茂家.doc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关何处托茂家.doc

乡关何处托茂家   一   很早就想着要去青海湖北岸被人忘却的那一片草地,那里曾经是托茂人的故乡。虽然一顶顶蒙古包以及不绝如缕的牛粪烟早已随着托茂人远逝的身影从这里彻底消失,但是,融入了他们浓浓乡情的清真寺废墟依然还在那里。据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托茂人成为这一片草原主人身份的象征,也是开天辟地以来,在青海湖边固定下来的第一座清真寺。从牛背上的蒙古包到大地上的房屋,从十间土坯黄泥的土木结构房屋发展到二十间砖混结构的瓦房,在托茂人看来,这简直是一次大飞跃,也为他们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曾几何时,托茂人辗转来到青海湖边。他们的身影一出现,随之也出现了一顶平时不住人,却不时出没着全体托茂人的帐篷。每日五个特别的时辰,一经这个帐篷的召唤,所有的托茂人便应声骑马或走路赶到这里举行宗教仪式。一俟结束,他们随之四散,又来到了自己牛羊的身边。无疑,这是一个新的信仰群体。这让原住民先是惊诧,接着是好奇。他们知道,伊斯兰教来到了这里。但是,这是一个讲蒙古语的人群,蒙古人见了蒙古人,何况都是游牧人,所以减弱了排外的心理。因为当时青海湖北岸的原住民主要是藏族和蒙古族,在此之前,这里是一个走马灯般生息和穿梭过许多民族和人群的地方,不少人群和民族说出现就出现了,说消失就消失了,对此人们一点儿也不奇怪。就是藏蒙之间,也是此消彼涨,你强我弱,经过了多次拉锯。在这样的背景下,托茂人的出现,无疑让蒙古人   悄悄地高兴了一番。虽然,这里的藏族和蒙古族都信仰藏传佛教,在朝湖、祭海等重大活动中,几乎是不分你我的。然而,就其语言和生活习惯而言,蒙古族还是觉得托茂人更是自己人。托茂人也是觉得,与藏族相比,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惯简直与蒙古人无异。于是,一条语言的纽带就将托茂人与蒙古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也许是托茂人终止东迁,安下心来的原因之一。   找遍了历史书,对于托茂人的源头,没查到一个字。托茂人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出发,经历了什么,最后来到了青海湖北岸这一片神秘的土地。说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还真是一点儿不假。早在汉代,王莽新政在这里留下了一个三角土城,让汉代的强弩在这里落下了它的箭镞和表明朝廷权威的虎符。唐代,这里曾是无数将士向往的边疆,饮马青海湖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民国时期,这里是哈萨克族流浪的地方,也是藏族贵族的游牧地。作曲家王洛宾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让这一片土地成为艺术的热土。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被选为研制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地方,一个代号为221厂的军工厂以及它的八个分厂,让这个叫作金银滩的美丽草原从此走进青海长云而与世隔绝了。对于这样的隔绝,谁人记忆犹新?是托茂人!虽然,为了保密,当时保密区的藏族、蒙古族、托茂人都被迁徙,但是,人数上具有相对优势的藏族和蒙古族,至今依然有人游牧青海湖北岸,而这里的托茂人却神秘地消失了,就如同消失在沙漠深处的一泓清泉。   二   让我们倾听一番托茂人至今还在祁连山深处如同清溪般的倾诉。   托茂人尔斯曼是托茂人举族迁徙海晏金银滩草原的见证者,当时,他还不到十二岁。虽然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迁徙是常课,但是这一次迁徙让他们猝不及防、永世难忘,已经成为他们口口相传的一个古老话题。   要是往常,托茂人在集体搬迁的前几天,一定会商议首先搬迁他们的帐篷清真寺。清真寺和寺里不绝如缕的邦克声就像是走在他们前面引路的一只骆驼,招呼着他们前行的一面旗帜,托茂人永远不会丢弃。对于部队来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托茂人来说,家庭未动清真寺先行,这是他们迁徙的模式,也是他们心里的节奏。一般情况下,托茂人一年要逐水草迁徙三次,一次是在春暖花开的夏季,一次是风吹草低的秋季,最后一次是人需要安宁、牛羊需要暖和的冬春季节。在他们第一座固定的清真寺诞生以前,他们不知在牛背上驮破了多少顶作为清真寺的帐篷,但是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追寻着,在祁连山各个角落里奔波、游牧。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虽然在生活周期相对较长的冬春牧场里建起了清真寺,但是依旧没有放弃帐篷清真寺,因为大队人马和年轻人的游牧还在继续,他们的信仰也不会停止。   我没有见过他们牛背上搬动清真寺,并让阿訇和《古兰经》跟随他们游牧的生活场景,但是电视人的职业习惯却使我非常向往牦牛驮着整整一座清真寺在草原上行走的场景。那一定是托茂人里的巴台(头人)穿着他崭新的蒙古袍子骑着马跑前跑后,带领、督促着年轻人们赶着背上驮满了东西的十来只牦牛,奔向他们新的游牧中心。在驮牛队伍的后边则是阿訇和他为数不多的满拉,有时候可能也会有几个胡须飘飘的白发托茂人。他们虽然一口蒙语,一身蒙服,但是脸上修剪的白须形状以及一辈子宗教生活中凝成的肃穆表情,则是一派穆斯林风格。目的地到了,他们一部分人卸驮搭建帐篷之际,另一部分人则已经垒砌了锅岔,开   始了烧茶吃饭。只一会儿工夫,他们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