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落第诗主题.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唐代落第诗主题

论唐代落第诗主题内容提要:唐代落第诗是唐代士子落第后创作的诗歌作品,但是对落第诗的看法,学界还是有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旨在界定落第诗的范围,并讨论唐代落第诗的四大主题。关键字:唐代落第诗;界定;四大主题科举制度产生后,人才的选拔不再像隋以前的察举制度,只要推举了便能进入仕途,而是有了登第和落第的区别。从唐时开始,人们关注的大都是登第的人群,因为他们可以算是登上了文学的顶峰,获得了世人的承认,徐松的《登科记考·凡例》里说:唐人撰登科记不下十余家,见于《新书·艺文志》者,惟三家而已。曰崔氏《显庆登科记》五卷,姚康《科第录》十六卷,李奕《唐登科记》二卷。崔氏书自武德逮贞……后有续之者,迄周显德,见《书录解题》。姚康字汝谐,南仲孙也,其书自武德至长庆二年十一卷,续之者自长庆三年毕天祐丙寅为五卷,洪兴祖作《韩昌黎年谱》尚引之。……李奕官兵部郎中,金吾将军,其书宋时已不存。最后有大中十年郑颢所进《诸家科目记》十三卷,自武德至大中。……乐史有《修定登科录》四十卷……乐史又有雍熙三年正月所上《登科记》三十三卷,《郡斋读书志》作三十卷,起武德讫天祐末。绍兴三十年十月,洪适又重编《唐登科记》为十五卷,《书录解题》云:“洪忠宣得姚康书五卷于北方,丞相适又得别本——起武德,终大和——于毗陵钱伸氏,乃合崔氏之书,凡三本辑为一书,天宝前姚书为正,天宝后则三本合为一。【1】17又《玉海》又引姚康《科第录》有长庆二年五月十二日叙曰:“自武德已来登科名氏,编纪凡十余家。”【1】15从上引文可以看出,唐代就有很多部《登科记》,这说明当时人对登第之文士的重视。又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贡举》载: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余初擢第,太学诸人共书余姓名于旧纪末。进士张繟,汉阳王柬之曾孙也。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虽然记录的起始年代不同,但也说明当时有纪录登第者姓名的习惯,且以为其目的是“昭示前民,发起后进”,而张繟所为则又是把《登科记》当成是神佛来膜拜了。在科举一途上,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以成败论英雄,可是,唐时每年取士的人数,少则十几人,大多时候都是二十五到四十余人,而每年都有上千计的士子赴试,登第者总是少数,而大多数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王定保说:“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唐摭言·卷九》),落第之人所受的打击是巨大的,甚至关系到族的“馁”、“绝”的问题了,因此,我以为对落第士子的关注,似乎比关注登第士子更为有价值。据黄云鹤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作的统计,有唐一代,考进士落第人次总数是334600人次,考明经落第人次总数是7845人次,共计342445人次。若按年平均计算,则二者落第人次每年为1184.9人次。若按榜平均,则每榜为1254.4人次,从《会昌五年举格节文》对各州举人人数来看,这个数字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更为重要的是,从钱起以一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登第,从杨衡的“一一鹤声飞上天”的名诗,从韩愈因贾岛诗作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些参加科举的人,大多是能诗的。因赋出名而赴试的不是没有,但比起因诗出名而赴试的人来说少多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落第士子们每一个都是一定程度上的诗人。落第士子们都希望能“一登甲科第,九族光彩新”,但现实却让他们不得不面对落第之痛,“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些痛苦发泄在诗上,也就有了落第诗。一、落第诗的界定对落第诗的定义,李精一认为:“‘落第诗’,顾名思义就是以‘落第’为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也有人认为是“以‘落第’为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主要描写唐代士子应举落第后的心情、感悟和精神状态等”,但该文在绪论里说落第诗“包括赴举自述诗、送人赴举诗。”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赴举自述诗和送人干谒诗应当划进干谒诗里,尚未考,如何落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划进落第诗里去。如果包括的话,很多在科举考试以前献给主座或行卷的诗也可以称作落第诗,但显然并不是。其实对落第诗的定义不是重要的问题,从目前对落第诗的研究的论文来看,如何界定落第诗才是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研究的对象,对象不明,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会失之偏颇。我认为,确定一首诗是否落第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察。(一)诗题中有“落第”、“下第”、“失意”字样的;这一类诗最容易确定,也在落第诗中占一定有的分量,唐人一般都把科考不得称为“落第”或“下第”,诗题中有这样的字样,那肯定是落第诗无疑了。失意者,不遂心,不得志之谓也,郑谷《赠落第举公》诗中说“见君失意我惆悵,记得当年落第情”,可知“失意”也是落第的一种称谓。如顾况的《送友失意南归》:衣挥京洛尘,完璞伴归人。故国青山遍,沧江白发新。邻荒收酒幔,屋古布苔茵。不用通名姓,渔樵共主宾。

文档评论(0)

550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