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中医儿科讲课概述.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重视先证而治: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为快,故应见微知著,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 4、注意顾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以充养,疾病的恢复赖脾胃健运生化,先天不足的小儿也要靠后天来调补。因此不论病中和病后,合理调护均有利于康复,其中以调理脾胃为主。 5、掌握用药剂量:小儿中药的用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药物,更是如此。但对一些辛热、苦寒、攻伐和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如麻黄、附子、细辛、乌头、大黄、巴豆、芒硝等,在应用时则需控制剂量。 小儿用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医者经验而不同。为方便掌握,中药汤剂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l/3,幼儿用成人量的l/2,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量。 中医儿科概论及常见疾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冀晓华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概论 1 肺系疾病:感冒,肺炎喘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 2 脾胃疾病:厌食、便秘 3 一、中医儿科概论 中医儿科概念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科学。 中医儿科学是随着整个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临证医学的一门专门学科。 中医儿科学的任务和地位 如果从《史记》记载的“小儿医”——扁鹊算起,已有约2400年了,即使从系统的中医儿科学专著——《小儿要证直诀》算起,也有约800年了。历代医家的儿科学术思想各有建树,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总结提高,才形成了中医儿科学博大精深的内容,在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和疾病防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最早的儿科文献:《颅囟经》 商代出土的甲骨文,已有“贞子疾首”、“龋”等儿科疾病记载。 马王堆出土的古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已有“婴儿病间”、“婴儿契”的记载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先秦战国时代的《内经》是一部中医理论巨著,其中已经有一些关于小儿的专论。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描述关于婴儿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如“乳子而病热,脉息小者如何?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记载了小儿的生长发育,并指出了女孩发育早于男孩的特点。《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为后世对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基础。《素问。奇病论》关于“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的论述,是先天因素致病的最早记载,也是养胎护胎学说的发萌。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对儿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和现时指导意义。师仲景法,用仲景方,治疗多种小儿疾病。宋代钱乙治疗小儿病,就是继承《金匮要略》,采用脏腑辨证。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唐末宋初人所著《颅囟经》(出自《永乐大典》),是先存最早的儿科专著。书中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的观点,概括了小儿朝气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钱乙,字仲阳,是负有盛名的儿科大家。他的学术思想较集中地体现于《小儿药证直诀》(由其弟子阎季忠整理)一书中。该书成书于12世纪初,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专书。西方国家最早的几部儿科专书为意大利(公元1427年)、德国(公元1473年)、比利时(公元1483年)等国出版,比《小儿药证直诀》要晚350年以上。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归纳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被后世奉为圭皋(标准、法度)。在四诊检查方面,钱乙根据小儿特点,特别重视望诊,尤其是望“面上证”、“目内证”。他提出了五脏所主证候,各脏的实证、虚症基本见证几治疗主方,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辨证方法体现了整体观,符合儿科病症特点,至今被作为小儿杂病的基本辨证方法而广泛用于临床。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钱氏对不少儿科病证的认识有创见。如对惊风的病机、治法、较《太平圣惠方》更为明确。他认为急惊风由于热盛生风,风在心肝;慢惊风由于阳虚正衰,风在脾胃。治法应“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在临证治疗中,他强调脾胃虚衰与疾病的关系,重视调理脾胃,具体应用时又注意泻脾不伤胃,补脾不碍滞,生脾津不碍脾运,对于疳证、泄泻等常见脾胃病证的辨证治疗提出了精辟的论说。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钱氏善于创制新方,而且立方严谨,有理有法。他创立的地黄丸、导赤散、泻百散、白术散、异功散等方剂,不仅在儿科,而且在内、外、妇等各科被广泛应用。钱氏用药,以成药为主,《小儿药证直诀》所载134方中,丸剂方70首,散剂方45首,膏剂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