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科学有效性教的思考与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小学科学有效性教的思考与策略

关于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小学科学老师面临的困惑和难处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目前“科学”仍无法与语数相提并论。 随着新课程的开始实施,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自然改为小学科学。名称的改变必然引起质的飞跃,教育主管部门对这门科目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小学科学教研活动频繁举行。同时,每年还有一次别开生面的省级科学年会。另外,省级新颁发的课程标准也规定科学课由以前的2节/每周增加到3节/每周。据说,以后可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科学课程。的确,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注重科学这门课程。 但是,小学科学在目前农村虽然称不上“副课”,但仍无法与语、数相提并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很少有学校有专职科学教师,有的学校并没有开足每周三节科学课。即使有专职教师,课也开足够了,但专职教师的课程任务很重,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 2、科学教学放得太开,驾驭难度大。 科学探究一词从实施新课程以来,成为科学教师语言和行动中的主打词语。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了详细说明: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给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和相关的活动建议。这是让我们的学生也做一次科学家,满足小学生动手、动脑的愿望。因此科学教师容易把课上得引人入胜,课堂上经常是人声鼎沸。但这种前卫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开放的课堂教学,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时时感到课堂驾驭难度相当大。 3、科学教材难度较大,内容多,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有许多版本的科学教材出版了。据我所知有8种版本的科学教材,这么多版本的教材确实是推陈出新,百家争鸣,都体现了科学的实用性、生活性、趣味性,便于小学生学习和接受。例如,以前六年级《自然》中的“杠杆”这课,只是利用配备的简单机械实验盒做个杠杆平衡实验,这样的教学比较迁强。而现在的教科版教材在杠杆这一课最后安排了“做个小杆称”的小制作,这是让学生的科学课走向生活化。但是科学教材修改频繁,我们用的教科版教材,近两年就改编了两次,今年秋季可能又有改动,科学本来就是一个全新的课程,而且有的学校还没有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令本来就承受很重的教学任务的科学教师真有点措手不及。第二,活动太多,准备难度大。一本书从头到尾,几乎全是学生活动。没有那一个活动不需要材料,材料的准备时常令科学老师伤透了脑筋。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三、科学教材容量大,很难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或者教学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完全展开。往往一堂课40分钟下来,探究才刚刚达到高潮,却因为要下课了而给师生留下遗憾。例如研究“摆的秘密”这一探究活动就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课堂上完不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就是教学低效的反映。换句话说,对时间的把握从一定的角度上说就是对课堂效率的追求。“教不完现象”直接影响教材的进度。 (一)、“教不完现象”的案例 镜头一:课堂环节预设完不成的时候 这是一堂优质课评比的课,选手执教的内容是《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因为教师提供给学生探究改变物体沉浮的材料过多(没有精心选择),到离下课还剩下4分钟,探究活动才结束。接着这位教师急急忙忙地播放了一段潜水艇的录象,再让学生解释潜水艇沉浮的秘密。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该课一开始的导入设计:为什么乒乓球沉,牙膏皮浮?等该课正式上完,时间已经超过了近6分钟。事后问起他知道超了6分钟吗?他说:“知道的呀。”然后是一句:“准备好的总要上完的吧?”如果按课的时间分配比例来考虑的话,离课结束只有4分钟的时候应该是考虑如何及时调整预案的问题才对。可是这位老师思考的是:我各个环节的预设觉得都不错,怎么能少呢。 镜头二:学生实验时间失去控制的时候 这是一堂观摩交流课,学生探究的内容是《哪杯水温度高》。当学生在测量同体积冷水和热水混合以后水的温度,有2个组出现了测试出来的混合水温度高于平均值(高2度左右)。教师引导他们寻找原因,再换温度计、换烧杯后重新做了这个实验。又加上是近60位学生的大班额班级,教师在指导实验费了不少周折。临近下课,学生还是没有完成不同体积冷水与热水的混合实验。“教不完”也就产生了。 镜头三:教师教材处理能力有限的时候 ???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一堂让学生体会深刻的科学课,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的科学探究课,教材安排的探究学习活动的密度是较大的。一位教师在执教时,前面两个部分的活动按部就班的进行,节奏放的太慢。在第三个部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没有关系?”的活动中,学生只完成了针对一组“大小一样、轻重不一样”物体的研究,离下课只有4分钟时间了,她就来不及引导学生去开展另一组“轻重一样、大小不一样”物体的研究,更不用说第四个活动环节了。 以上的三堂课都出现了“教不完现象”,很

文档评论(0)

fpiaovxing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