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古典诗歌比较鉴赏题》方法导引案例.ppt

2016《古典诗歌比较鉴赏题》方法导引案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端的《鸣筝》,其着眼点在于摹写弹筝者的神态。 此诗虽仅四句二十字,却极其自然地将地点、人物、事件 等交代了出来。其格调是轻快的,这与柳中庸的《听筝》 不同之处。 柳中庸的《听筝》,则从听筝者的角度着墨,重在抒 写听筝感受。全诗直接写弹筝者动作的仅四字。“听秦筝” 三字,点破题旨。“无限秦人悲怨声”,为全诗定下了 “悲怨”的抒情基调 ,诗人借助了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 , 抒写听筝的感受。 最后两句,将诗人的离情别恨与“悲怨”的筝声有机 地结合起来,互相映衬。写筝声,未用一个象声词, 但借助于比喻、联想等法,将筝乐化为具体可感之物, 也将诗人的离情别恨抒写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的《夜筝》,此诗虽说也抒写了听筝者的 情感,但并非李端《鸣筝》中那妙龄女子的爱情,而 是“别有深情”;虽说也写出了听筝者的感受,但这与柳 中庸的《听筝》给人的感受相异,写法上也不像柳诗那 样采用巧比妙喻等多种手法,而主要是采用了乐曲中的 “休止”,国画中的‘空白”技法。这首《夜筝》则主要通过 “弦凝”、“指咽”与“声停”等特写镜头,以“无声”表达深情。 这三首同题材的诗,都写听筝,但其着眼点都不在 表现弹筝者精湛的技艺,也不在描绘筝乐的内容,而是 “听筝之意不在筝”,借听筝以写人, 三首诗各有侧重。李端的诗,着重摹写弹筝者的 神态;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 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 人公“别有深情一万重”。 在写法上,李端的诗,主要用典,以一个生动的细节 表情达意,具有诗趣;柳中庸的诗,主要采用新颖贴切 的比喻,将表达筝之“悲怨声”与诗人之“离别恨”结合 起来,化无形为有形;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运用“空白” 的技法,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童心可掬 诗心相映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与雷震《村晚》比较谈 篱落疏疏一径深,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起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雷 震《村晚》 《宿新市徐公店》写景,抓住农村特有的篱笆、 小路、树木、菜花等景物进行点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 幅春夏之交的乡村风景 《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 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 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 这两首诗将儿童生活的“趣”这一角度作为切入口,再 现了孩子们的无忧无虑、天真可爱。 《宿新市徐公店》写孩子,运用了“定格”的手法, 当追黄蝶的孩子来到满地金黄的环境,花蝶一色令他们 眼花缭乱的时候,儿童是着急、呆立,不知所措,还是 拨开菜丛、继续寻觅,抑或无可奈何、失望而归?这些, 诗人并没有写出来,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 雷震的《村晚》比较注重意境的创造,这首诗描绘 的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 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 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别有风味少年歌 ──王维《少年行》与李白《少年行》比较谈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王维《少年行》(其三)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其二) “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 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这两首《少年行》, 皆沿用乐府旧题,同中有异,异曲同工。这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 1.塑造的少年形象有别   王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勇于杀 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同是写少年,王诗突出其勇猛杀敌之气慨,李诗则 突出其豪爽倜傥之个性。 2.吟咏少年的笔法有异 王维的《少年行》,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 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 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李白的《少年行》,此中之“笑”字,堪称点睛之笔。 它不仅着眼于视觉,使人如见其貌,也不仅诉诸听觉,让 人如闻其声,而且在绘其音容笑貌的同时尽传其神—— 豪放不羁的个性,笑傲群雄的豪情。 若就“诗中有画”,画面动静结合而言, 二者实难 分轩轾。若就诗中所诉诸的感觉形象而言,王诗仅着眼 于视觉,而李诗视觉、听觉形象并出,显然,在这方面 李诗要略胜王诗一筹。 3.诗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   王诗语言雄浑豪壮,气魄恢弘,能够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