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学生模型载重挑战赛(ACC 2013)纵横谈赛事篇.docVIP

欧洲大学生模型载重挑战赛(ACC 2013)纵横谈赛事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欧洲大学生模型载重挑战赛(ACC 2013)纵横谈赛事篇.doc

欧洲大学生模型载重挑战赛(ACC 2013)纵横谈赛事篇   葡萄牙里斯本当地时间8月12日,2013年欧洲大学生模型载重挑战赛圆满落下帷幕。北航航模队首次参与这项赛事,与来自德国、波兰、土耳其、葡萄牙、希腊、巴西、埃及等国的22所大学代表队展开角逐,取得了设计第一、载重第三、总分第三的成绩。   这是北航航模队继美国SAE2012国际航空设计大赛后第二次参加国际赛事。虽然有之前的经验可借鉴,困难却远比首次参赛要多:更富挑战性的规则、更繁重的任务量、更紧张的经费支持……但在老师和教练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经过8个月的努力,从组建团队报名参赛,到无数个夜晚的通宵奋斗、近20次的外场试飞,再到跨出国门一战成名,用汗水与智慧见证了这段征程。   砺 剑   早在2012年12月份,指导团队就未雨绸缪,开始了赛事的准备工作。综合考量队员的能力、素质、时间安排,兼顾国内比赛的需要,最终选定了欧洲大学生载重挑战赛小组(以下简称欧赛小组):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川、章异赢、郭阳、张啸迟、栾东、王雪蕊,以及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的沙晓强和宇航学院的黄帅。   确立了人员与分工后,大家群策群力,立即着手分析比赛规则、收集比赛资料、进行方案论证;2013年2月,进行模型飞机的总体设计、参数确定;3月、4月制作验证机并多次试飞,逐步细化其部件设计;5月做全机静力测试及快装结构验证,同时完成了设计报告和设计图纸,并申请了签证;7月则完成了参赛机定型、准备答辩材料、联系试飞场地及预订宾馆车辆的工作;7月底打包工具和模型飞机,准备出发。   首次参加欧洲比赛,我们面临的挑战极大。33页全英文规则全部得自主翻译研读,并反复与组委会邮件确认对规则的理解;即使过年期间,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查看资料、熟悉分析软件、提前返校制作验证机; 8名队员在短短2个月内,仅利用课余时间就进行了3个方案的论证。我们不会忘记每次外场飞行前通宵工作的疲惫、放弃鸭翼方案的沮丧,更不会忘记模型飞机第一次能载起10kg飞航线时的喜悦。寒冬外场飞行时冻得脚趾生疮,炙夏又被太阳暴晒脱皮(图1)。如今回想那段身心俱疲的时光,支撑我们的是教练常说的一句话:宁可赛前多流汗,不可赛场留遗憾。这就是北航!   出 鞘   2013年8月4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团委书记顾广耀、航模队指导教师万志强,及欧赛小组8名队员组成的代表队踏上了飞往葡萄牙里斯本的航班,欧洲征程就此拉开帷幕。   我们在凌晨抵达目的地,仅休整5个小时便驱车前往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帮忙联系好的模型俱乐部,准备适应飞行。没有人抱怨旅途的疲惫与时差的不适应,没有人被大西洋的美丽景色所诱惑,整个团队众志成城,反复检查模型并多次进行外场试飞和调试,力求比赛万无一失。了解到当地风力比国内大很多时,我们又连夜加强了模型的尾撑刚度,确保在大风天其结构不会出现危险。当看到参赛机在试飞场地成功载起11kg时,全员备受鼓舞,对比赛更有信心了。   8月8日,我们正式来到比赛举办地OTA空军基地报到。8月9日,比赛正式开始,22支参赛队纷纷登台进行答辩展示,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新工艺(图2)。每队在展示后都有提问环节,各队间可相互交流讨论,沟通学习的氛围非常好。我队依序在最后一个出场,虽然裁判和观众已有些疲惫,但我队令人耳目一新的PPT编排、流利标准的口语,以及出彩的设计创新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答辩同时进行的还有模型飞机审核,我们也首次目睹了各个大学的参赛机。尽管多数选用了常规布局,但其制造工艺让我们大开眼界。规则要求每轮比赛前须进行静力测试,即模型在装载钢板后,须依靠翼尖受力,完全抬起离地,此时翼根处弯矩为平飞时的2.5倍(图3)。因为这种静力测试要求机翼的强度和刚度都非常高,所以我队采用了碳管梁加张线的形式;德国、希腊等多支代表队则采用了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自行设计了铺层方式并制备了“碳纤-玻纤-泡沫”复合“D”形盒(图4),以让模型飞机拥有更高的结构效率。在减小飞行阻力方面,多数学校设计了翼梢端板以减少诱导阻力。载重舱的设计也是千奇百怪,我队采用2根碳板直接传力的方法优化结构效率;希腊队则做了碳杆桁架结构吊舱(图5),传力路线简洁清晰,结构效率也很高。   在所有的参赛机中,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作品给我们的印象最深(图6)。从减阻角度来看,德国人真是做到了极致(图7):为减小机身对桨滑流的遮挡,特意将机身做得与电机一般粗细;机轮采用全碳夹芯结构,轮外缘为减少地阻做成了圆弧状;起落架的连接碳管,外形也做成了翼型;所有舵面接缝都用软塑料片封住以保证气流光滑,载重舱的整流也十分漂亮。在气动设计上,德国人使用了S1223翼型,并通过计算、仿真和实验设计了开缝襟翼,飞行结果出色;采用“T”形尾,减少了主翼对平尾下洗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