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引言: 在确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时,既要 考虑当代社会以及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对学 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要求;同时还必须研究儿 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水平以及儿童由当前的 发展阶段过渡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过程、方式和 规律;研究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本身的特点。只有 综合研究这几方面因素,合理地处理好它们之间 的关系,才有可能提出较为适宜的学前儿童数学 教育目标,并以此指导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 (一)儿童的发展 说明: 研究儿童、把握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发展规律,能 使教育者获得有关教育目标制定的有用信息。 案例说明: 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初步逻辑思维的发展有着从 具体操作层面逐步向抽象层面过渡的特点,由此可以启示 教育者以此为一个方面的依据,在制定学前 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时考虑到:“帮助儿童获 得有关物体数量、形状、空间、时间等方面 的感性经验,并由此逐步形成一些基本的数 学概念”。 (二)社会的要求 解释: 教育总是制约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一 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因素构成了影响 教育目标制定的客观依据。社会的需要、社会发展 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理所当然会影 响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 (三)学科的特性 对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而言,数学学科本 身的知识体系、学科结构、学科学习规律、学 科的教育价值等都是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主要 依据。它能够给教育目标的制定工作提供十分 重要的参考信息。 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决定 了数学教育是促进儿童思维及其品质发展的重 要途径。它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的:“数学 是思维的体操”。指的正是数学对于发展 儿童思维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在 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时,应把发 展儿童的思维作为对儿童进行数学教育 的重要目标。 (四)学习心理学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 起源于动作,抽象水平的逻辑来自于对动作水平 的逻辑的概括和内化。对于处于前运算水平阶段 的儿童,学习数学将能帮助儿童更好地向具体运 算水平过渡。他的这些原理来自于实验研究并反 复受到实践的检验,从而使得“通过儿童自身的 感知、操作等活动获得一些初浅的数概念“成为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 解释: 一个教育目标体系是按一定的有序 结构组织起来的。从纵向的角度看,学 前儿童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从横向的角度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可 有不同的分类结构。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它可以分解为数学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 标和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个不同层次。学前儿 童数学教育目标是学龄前 (三年)儿童数学教 育总的任务要求;年龄阶段目标,一般以 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 目标;而教育活动目标既可作为“系列活 动”目标,做为一组需要连续地逐步达到的 目标,也可视作“独立活动”目标,就是指 在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 三年目标 数学教育目标 一年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 一次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 分解 分解 达成 达成 总结: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层层 的具体化而逐步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环节和 层次上去的。因此,教育者在整个教育实 践过程中,都必须依据不同的教育目标, 逐步地加以实现,即通过低层次目标的实 现而最终达到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1、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 认知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操作技能目标 2、按数学教育的不同内容来分 集合与对应 分类与排序 10以内初步数概念 加减运算 量 几何形体、时间与空间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总目标 2001年7月,有教育部颁布并试行的《幼儿园教 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科学领域的总目标: 第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 求知欲; 第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 第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