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国秦汉有很多古籍提到环境保护,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环境保护理念是中国思想宝库中的精髓。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与现代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契合点就是对自然界系统性、规律性及生命价值的肯定,对处理人类与自然问题及树立科学发展观问题,能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天人合一;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 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环境保护。但论及环保,人们常是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及其工业化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的严峻挑战中,引以为鉴。殊不知,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宝库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环保思想、理念和基本原则。 在西方,有识之士常惊讶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整饬、自然、和谐、有序、壮观、养生,誉为中国农业文化的杰作、东方生活方式的经典。更让他们惊奇的是,这一切都隐藏着高深的哲理,耐人寻味[1]。华夏文明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刀光剑影,金戈铁马下刻画出古老的岁月痕迹,然而先贤留给我们的依然是一片锦绣河山。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贤哲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提出过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以浓厚的兴趣从中国的古代哲学典籍中吸取关于生活、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生态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理念和智慧。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论者和代表应当首推庄子。庄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要顺应客观规律,“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荀子则较庄子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天”的思想。他主“制天命而用之”,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改造自然。易传则综合了庄子的“顺天”思想和荀子的“制天”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说,强调人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传》)。说的就是在自然现象发生前引导自然现象变化,尊重既存的自然事实,尊重客观自然现象。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使“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辨证思想(《天论》上),认为天人之间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北宋张载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点,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人类要尊重万物,友善对待自然。宋明理学的程朱学派、陆王学派都提出过“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并对“万物一体”论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认为人与万物、自然处于和谐、均衡与统一之中,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天人协调是最高的理想境界。总之,“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来考虑,既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 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早在周代,人们就提出:“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聚篇》)东周的管仲不仅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主张对山泽林木实行国家垄断,提出“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管子·立政》)的观点,而且把保护山泽林木作为对君王的道德要求,提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山林菹泽草莱,不可立为天下王”的思想(《管子·轻重》)。汉代的杨孚撰写了《异物志》,主张广泛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指出,“天下之病”许多都是由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同时,古人还认识到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主张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孟子认为:“数罟不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荀子也指出:“圣王之制也,草本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主张都充分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维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思想。中国自古就有较发达的农业文明,而土地又是农业的根本,因此中国古代许多农学家非常重视土地的养护,提出了种地与养地相结合,合理使用土地,维护土壤养分平衡的理论主张。《吕氏春秋》就提出“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的土壤肥力辨证观。儒家从“仁民爱物”的核心价值观出发,要求统治者按季节节律来役使民众,避免对土地的超负荷使用。古人还提出过要保持资源再生能力

文档评论(0)

aqizi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