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早期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1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5%) 陌生人在场——表现出混乱和无目标,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模式。 母亲返回——经常有一些不一致的、古怪的行为反应,表现不知所措。 这种类型可能是最不安全的。 * 依恋Q分类适用于1-5岁的儿童,测试中需要父母或一名受训人员担当观察者,对90种与依恋有关的行为按照“很符合”到“很不符合”,对儿童在家庭中的表现加以分类。 * (二)依恋Q分类法 五、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条件 * 亲子依恋的类型,是母子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母亲与婴儿交往的态度、行为以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还有家庭关系等是影响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主要因素。 ??????? * (一)抚养者的特点 安全型儿童母亲的特点 对孩子很敏感。她们能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喂食,对喂食的时间、速度和方式等都非常敏感。 对孩子有较多的反应:她们在孩子哭时会去安慰、“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看着他们时会对孩子说话。 母亲允许适宜于孩子年龄阶段的自主和探索。亲近具有灵活性:儿童和母亲各自独立活动,并不时进行随意交流。 母亲和儿童似乎在互动中获得乐趣。 * 4、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年期人际关系的雏形。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 二、依恋的发展 * 前依恋期(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 0-3个月 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 * 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 3-6个月 婴儿对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 * 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顾者接近的阶段 6个月-3岁 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切的关切 大多数婴儿会产生怯生 * 交互关系形成阶段 18个月-2岁后 婴儿已拥有对依恋对象持续反应的系统。 * 三、对依恋的解释 * 所有物种生来就有一些有利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存的本能行为倾向。依恋是本能反应的结果。 劳伦兹的印刻现象 (一)动物习性学理论:-我可爱,故爱我 * 印刻效应 印刻: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 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对印刻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小鸭子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剌激或对象(母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剌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 * 印刻的产生有时间性,一般说来,小鸡、小鸭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而小狗的“母亲印刻”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3-7周。错过这个时间就不会产生印刻现象,心理学家把这个时间称为关键期。 研究发现,幼小动物发生印刻的对象,是她出生后第一个看见的大的活动物,通常情况下是小动物的母亲,但也可以是其他物体甚致是人类。如劳伦兹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劳伦兹在小鸭子前面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这就是为什么小鸭子追随劳伦兹的原因。 * 婴儿对电视就能产生一种负面的印刻效应。一个婴儿在耳朵基本上能听到声音了,眼睛也能看见东西了这种情形下,如果每天给婴儿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那么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通常会有以下的表现:喜欢电视中的音乐、对母亲的声音反应迟钝,不能专心注视母亲的视线、无法安静、对事物不敏感等等。即使母亲给孩子耐心地讲或唱,孩子也会兴致索然,无动于衷。这些表现,说明孩子已经对电视产生了“印刻效应”。如果不加以及时地纠正,就很容易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 * 丘比特娃娃效应 娃娃脸的女生也比较可爱 * 弗洛伊德:提供食物,口腔愉快 艾里克森的心理阶段论--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 (二)精神分析理论:你喂我,所以我爱你 * (三)社会学习理论:有利益,才有爱 哈洛的罗猴实验 依恋是一组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 养育者总是与满足婴儿的食物需要联系在一起 * 哈洛的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H.F.Harlow)的婴猴对人造“母猴”的实验最有力地支持这一观点。用两个假的“母亲”:一个是用金属做的,但能提供食物(乳汁),一个是用柔软的布做的,但不能提供食物。实验中发现,如果强迫婴猴做一种选择,它们宁愿同一个温暖的

文档评论(0)

70后老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