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上“语文味”.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课要上“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来自《小花鹿卖空气》的教学案例 小昆山学校 张旭 一、案例背景: “这节课的‘语文味’很浓!”“这节课的‘语文味’淡了!”……类似的评价语我们耳熟能详,经常可以听到,甚至自己在评价别人的教学时同样使用过。我也一直在使用“语文味”这个概念,不过,似乎在内心中这一直只是一个从众的心理,是一个时髦的满足,自己从没静下心来想一想:什么是“语文味”?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直到这学期的区级公开课《小花鹿卖空气》的准备阶段,我经历了解读文本,备课,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这一次又一次脱胎换骨的“磨课”,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猛然间对“语文味”有了来自心底的一些领悟。“语文味”其实就是要我们把语文课与其他学科区分开,语文课要有自己课堂的内容和形式的特色,语文课不能越权,要牢牢守住自己的阵地,如果能做到这些,表现出“语文味”就不困难了。下面就是《小花鹿卖空气》这篇课文的教学片段。 二、教学案例 片段一: 在《小花鹿卖空气》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初,我为了能使学生体会出小花鹿在城市中因为空气污浊而生病,于是设计了以下理解文本和练习语言表达的环节。 首先,是让学生填写病历卡。在课堂上,我摆出一副痛苦的表情,对学生们说:“在这个繁华的城市中,小花鹿生病了,多难受啊!你能做做小医生,帮它诊断一下吗?请自由读2—4小节,填好小花鹿的病历卡。”(2—4小节分别描写了小花鹿生病的症状,医生诊治的结论和小花鹿回到深山呼吸了新鲜空气后病很快就好了。) (课件出示“病历卡”) 病历卡 病人姓名: 症状: 医生诊断(生病名称): 处方(治病方法): 生病原因: 后期观察: 学生们看到这个“病历卡”的表格后,一个个面面相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看此状况,我先是告诉他们未学过的字该怎么读,又把“症状、诊断、处方”等名词解释给他们听,课堂俨然一下子变成了科普课,“欣慰”的是,终于有人举手了。 不仅如此,我“变本加厉”,在课件中罗列了像“尘土飞扬、破坏绿化、汽车尾气污染、工业废气排放”等小花鹿生病的原因,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小花鹿为什么得了空气污染过敏症。原本教室里举起的小手就寥寥无几,现在更是惨淡,又放下了几只。课上到这儿,我也慌张了,不知如何是好。一次次解释生僻的生字和专用名词不仅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还让课堂气氛一下子冷淡下来,甚至不能进行。看到这种状况,我只好采用“教师领说+学生大合唱”的形式将这一环节草草了事。 片段二: 经过自己的课后反思,以及教研员蔡老师和同事们的帮助后,我对本课2—4小节的教学设计做了修改。最大的改变是放弃了填写“病历卡”表格和练习说“生病原因”的这些环节,真正使课堂回归文本,回归语文。 再一次的试教中,教学进行到2—4小节,我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表现出疑惑不解的样子问学生:“小花鹿在城里住了几天,发生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学生们非常响亮地脱口而出:“他生病了。”然后,我在脸上露出了难受的表情,还摸摸喉咙,捏捏鼻子地引读到:“是啊,小花鹿生病了,他感到嗓子——” “干干的,”学生们接着读到。 “鼻子——” “痒痒的,” “浑身——” “不舒服。” 我欣喜地赞扬他们说:“小朋友们读得好啊,小花鹿的难受劲儿都让你们读出来了!”见到学生们这样强烈的读书热情,我不能轻易放过,趁热打铁地问:“谁再来试一试?”有几名学生勇敢地站起来,一边想象自己生病时不舒服的感觉,一边通过读书生动地表达出了小花鹿生病时的痛苦。然后,我又让班上其余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学着样子练习读。 接下去两小节的学习我先用“小花鹿为什么会得‘空气污染过敏症’?”“ 怎样才能治好他的病?”带学生领会了第3小节,并随文学习了生字“鲜”。在第4小节的学习中,我又用“小花鹿有了一个新想法”引出重点句“我为什么不把山里的新鲜空气运到城里去卖呢?”并用这句话作为例句来示范本课的重点“如何注意停顿读好长句子”。至于“因为……,所以……”的练习说话,我则设计了这样一个语言环境,“小花鹿已经打算去城里卖空气了,你能用‘因为(城里的空气怎么样?)……所以(小花鹿)……’说一说小花鹿为什么要卖空气吗?”以用来总结2—4小节。 三、案例分析 《小花鹿卖空气》是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八单元是科普单元,每篇课文都力求通过生动形象的童话、诗歌等形式告诉学生一个科学知识或者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小花鹿卖空气》也不例外。它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小花鹿来到繁华的城市后得了空气污染过敏症,回到山村后,便将山里的新鲜空气运送到城里出售,开设了‘新鲜空气专卖店’,生意兴隆。几年后,城市到处是绿化,空气变得清新了,人们再也不买小花鹿的新鲜空气了。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讲述了不少科学小常识,说明了城市

文档评论(0)

exianwh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