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课件.pptVIP

198-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 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狭义: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 广义: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包括了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 图7-1 心身疾病示意图 二、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 1、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经典心身疾病:溃疡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 2、美国精神性疾病诊断治疗手册 DSM-Ⅰ(1952)设有“心身疾病”类; 3、DSM-Ⅱ(1968)更名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经与内脏反应”; 4、DSM-Ⅲ(1980)及DSM-ⅢR(1987)均用“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因素”分类。 三、躯体疾病的心理问题 在以往的心身疾病研究中,比较注重“心-身”的联系。而实际上,躯体疾病也可以成为心理应激原而导致心理反应,即存在着“身-心”的联系。“身心反应”不但影响病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 四、心身疾病发病机理 1.心理动力理论: 2.心理生物学理论: 3.学习理论: 心理动力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早期,Alexander 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 后来的一些心理动力学学者修正了这种理论。 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理生物学关注:有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 其中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被认为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 心理生物学研究也重视不同种类的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产生的不同心身反应过程。 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五、心身疾病诊断要点 1.确定躯体症状。这种症状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或器质性病变基础。 2.寻找心理社会因素并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联系。可能发现某些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症状发作在时间上或逻辑上有密切联系。 3.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 六、心身疾病诊断程序 1.病史采集: 2.体格检查: 3.心理学检查: 4.综合分析: 病史采集 除与临床各科病史采集相同外,还应注意收集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例如心理发展史、个性或行为特点、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程度等,从中初步寻找与心身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一些因素。 心理学检查 对于初步疑为心身疾病者,应结合病史材料,采用交谈、座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直至使用必要的心理生物学检查方法,对其进行较系统的医学心理学检查。 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结合心身疾病的基本理论,对是否心身疾病、何种心身疾病、由哪些心理社会因素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作出恰当的估计。 七、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心理干预目标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消除心理学病因: 消除生物学症状 : 2.心、身同治原则 八、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 心身疾病的心理学预防应从早做起,并兼及心、身两方面。 1.内科中,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共同影响 着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长期的疾病折磨,会产生严重的身心反应。 3.心理干预或行为矫正能帮助临床治疗、减少 药物用量、提高病人遵医率、改善生活质量。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 1.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 2.病前人格: 3.情绪: 4.心理应激: 5.生活方式与不良行为: 1.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 发达国家、城市居民、脑力劳动者: 战争、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 都市化和工业化: 2、病前人格 A型行为(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 时间紧迫感(time-urgency)和竞争敌意倾向(competition and hostility)。 B型行为(Type B Behavior Pattern,TBBP) 3、情 绪 抑郁情绪与溃疡病的发生。 长期焦虑、抑郁、紧张和恐惧等消极情绪与紧张性头痛的发生有关。 脑血管病发作前一段时间常有持续或间断情绪障碍。 4、心理应激 负性生活事件 低水平的社会支持 5、生活方式与不良行为 吸烟 饮食或不运动 酗酒 暴露于有毒物质、

文档评论(0)

lifang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