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与明清江南文教事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徽商与明清江南文教事业 [摘 要]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是徽商的主要行商地域和侨寓定居之地。徽商积极参与江南地区的各项文教事业:捐资助学,参与各级教育机构的创设和管理;在江南地区藏书、刻书;扶持与资助侨寓江南地区的家乡士子的科举活动;交结文人学士,举行诗文之会,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徽商通过文教活动,形成了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的态势,带动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整体进步和繁荣。 ; [关键词]徽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文教事业 ; 明清江南地区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其中既有该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的影响,亦与外地商贾的推动密切相关,徽商在文教事业方面的所作所为就可见一斑。 ; 一、重教兴学,出资兴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 1.出资助修官学机构——府学、县学 ; 江南地区府、县学中多见徽商的捐助活动。侨寓扬州的歙县盐商汪应庚“乾隆元年(1736),见江、甘学宫岁久倾颓,出五万余金亟为重建,辉煌轮奂,焕然维新。又以二千余金,制祭祀乐器,无不周备。又以一万三千金购腴田一千五百亩,悉归诸学,以待岁修及助乡试资斧,且请永着为例”。戴震在《汪氏捐立学田碑》中对汪应庚祖孙出资助修扬州府学和江都、甘泉二县学的义行有着较为详实的记载:“扬州府盬江都、甘泉二县先师庙三地相望也。歙之汪氏用盬盐起业于斯地也久。今上初,曰应庚者捐银四万七千修治新之。越三载,复捐田千四百余亩,人租粟以为岁葺费,俾无堕前功。储三季之通,资财赢饶。三馆之士,就布政司选也,出以佐其所不给,如是廿年矣。其孙立德、秉德欲久久行之弗坏,念一家私任其勤非远计,请以田分隶三学董之。余既嘉汪氏之为善,祖若孙相绳有终,而因叹夫后此而终之实难也。事无小大,亘古今无豫为杜弊之法,其所恃以弊无自开者,盖有故。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责专而为利实。”汪应庚祖孙出资助修官学,捐置学田以为修葺之费,从而能够收到实效,做到善始善终。 ; 据冯尔康先生的研究,侨寓仪征的徽商以及仪征籍原徽州人在清代仪征县学的修葺过程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如顺治十年(1653)两淮盐运司运副朱懋文捐出商人公费,维修学宫明伦堂。在修葺文庙的过程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原徽州人许承远的家族。许家四世以维修文庙为己任,“诚大有造于仪邑也”。 ; 2.斥资兴建书院、义学 ; 徽商在热衷于在桑梓之地倡建书院的同时,在侨寓寄籍之地亦乐此不疲。正如李琳琦先生在《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一书中所说:“徽商在‘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思想指导下,除致力于徽州本土的文教事业,还纷纷在侨寓之地创办书院,以为相从旅邸的子孙就学成名计。” ; 扬州府城的梅花书院、安定书院和仪征的乐仪书院大都由两淮商人出资兴建,其中多是徽商。对此,地方志等材料中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如梅花书院,雍正十二年(1734)由祁门盐商马曰琯出资兴修,他“独任其事,减衣节食,鸠材命工……不期月而落成”。并且延聘名儒主讲其中。梅花书院兴建后,“造就了不少着名的徽籍和外籍通人硕儒,如汪中、王念孙、段玉裁、洪亮吉、孙星衍等”。乾隆三十三年(1768),仪征兴建乐仪书院,盐商有襄助之功。书院所需经费银、膏火之费多由盐商捐助。“时盐商首领张东冈等,以子弟将进书院就读,申请捐助,每年补助膏火银857两,得到盐政批准,以后又增捐生徒盘费银300两”。 ; 杭州祟文书院与汉口紫阳书院一样,是徽商在侨寓之地所创办的书院中比较具有典型性的商人书院。杭州崇文书院是徽商在侨寓之地所创办的书院中历时最久的。杭州崇文书院的设立更是与两浙“商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汪文演,字以道,号宾石……又与同邑吴云风(即吴宪)兴商籍如河东、两淮例,岁收俊士如额。建崇文书院以祀朱子”。汪庆元先生认为,“崇文书院是由浙江盐政和学政共同管理,徽州盐商自筹经费开办的”。崇文书院创建的目的主要是为徽商子弟读书应试服务。崇文书院采取“舫课”的方式进行会文讲学,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据沈德潜《西湖志纂》卷3《孤山胜迹·崇文书院》载,崇文书院“舫课”始倡于叶永盛:“明万历间巡盐御史叶永盛视鹾之余,集内商子弟于跨虹桥西授以题,命各就舫中属文。舫皆散去。少焉,画角一声,群舫毕集,各以文进,面定甲乙,名曰‘舫课’。去官后,商士思之,就其地建书院,中奉朱子,而以后寝祀永盛。凡舫课皆椟其文于鹾使者评骘焉。”之所以采取以“舫”会文的形式,是因为“社中声气相联,可得朝夕聚首者不下百人,文事胡可阙然不讲。但城中无此广厦以为会文所,不得不更为‘舫会’”。 ; 徽商还在江南地区兴建义学。如在吴江盛泽镇经商的徽商张佩兰,“念新安居斯土者不下数十家,力不能尽延师”,于是在盛泽镇之东肠圩建“新安义学”,以使徽人子弟有就课向学之所。扬州府城原来有义学三间,后来增加到五所。嘉庆五年(1800),商人洪箴远等因为感到郡城广大,义学太少,不能满足商人子弟读书人仕的需要

文档评论(0)

ailuojue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