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一、态度的成份 1、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 2、情感因素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 3、意向因素 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 二、态度的特征 1、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是后天习得的 2、态度的双向性 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 3、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 4、态度的恒常性 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5、态度的内隐性 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 三、态度的种类 1、情感性态度 由一次的情感反应的经验构成的稳定的态度 2、理智性态度 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判断产生的稳定的态度 3、动作定向性态度 对一个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产生的自然反应 4、均衡的态度 前三者力量相当的情况下产生的态度 5、自我防御的态度 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态度 四、态度的功能 1、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过程: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告知录音是10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5人用英语,5人用法语。但实际上是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 结果:(1)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 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 (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 结论: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 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 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态度。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形成新的行为 改变旧行为 预测人的行为 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实 验 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 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4、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态度作为一种行为倾向,会预定人们的反应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采取行为。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形成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1、态度形成的阶段 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2、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欲望满足 知识(信息) 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其它因素 二、态度理论 1、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把态度看作是在刺激—反应模式中,即社会刺激引起反应的作用下习得的。认为其它形式的学习原理,也适用于态度的形成和变化,态度就是在刺激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不断改变的。 态度模式 1953年,霍夫兰德,贾尼斯和凯利提出了一个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基本模式: 态度的主体在有关的某种态度对象的刺激(信息的传播)作用下,是否受此传播信息的影响形成或者改变态度,必须经过注意、了解、接受三个过程。同时强调联想与强化的作用。 模仿对态度的影响 班都拉(1977)非常强调替代性强化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此外,个人也可以自我强化,模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获得的一个途径。 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形象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 米德拉斯基(1973)等人的实验: 过程:让六年级学生玩游戏,赢一次得一张代币卷,多了可换 更好的礼品。被试可把赢的代币卷放入标有“我的钱”的 罐中,或放入标有“给穷孩子的钱”的罐中。控制组面临 上述情况,实验组除上述情况外,还加上榜样的示范。 结果:控制组捐献者极少,而实验组大都捐献,若实验者对他 们的行动给以强化,则捐献者增多。 结论:口头说教不一定起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在展示范型以引 起仿效并给予强化。 2、认知协调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势,以便恢复协调。 (1)结构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平衡状态的概念表示一

文档评论(0)

wcc54354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