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冉有:孔门中多才多艺、擅长理财的弟子
【摘 要】冉有是孔门私学中多才多艺、擅长理财的弟子。孔子对冉有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孔门问对――孔子对冉有的个别化教学艺术;二是补偏救弊――孔子对冉有的批评教育艺术;此外,冉有与同门弟子的关系也值得考述。
【关键词】冉有;孔子;教学艺术;问对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5-0036-05
【作者简介】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
冉有是一位有突出优点和突出缺点的人。他出身微贱,活泼乐观,擅长从政理财,是孔门弟子“政事”科的第一名;但是他对仁德修养不感兴趣,曾因处事失度、聚敛附益等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深入了解冉有其人以及孔子对他的教育策略与艺术,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教育那些优缺点并存且都突出的学生,可以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一、冉有的生活史、形象及成就
冉有出生于公元前522年,春秋末年鲁国人。卒年不详。
冉有出身微贱。孔子有三位冉姓著名弟子,分别是冉伯牛(冉耕)、冉雍(仲弓)和冉有(冉求),并且他们来自同一宗族。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载:“冉求,字子有,仲弓之族。”又云:“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仲弓父,贱人。”三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冉有的多才多艺,或许与其出身寒门、历经磨难不无关系。
冉有性格活泼,常常保持乐观的心态。《论语?先进》记载他侍立于孔子身边“侃侃如也”,一副温和快乐的样子,与闵子骞的恭敬谨慎、子路的躁进刚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平日做事有些退缩,因而孔子在教学过程中还特意安排以培养他积极上进。
在周游列国前,冉有就给季氏做事。孔子周游列国时,冉有伴随左右,甚至亲为驾车。“子适卫,冉有仆。”(《论语?子路》)《史记?孔子世家》载冉有于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被召回国,为季氏宰,时年31岁。《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冉有在与齐国的战斗中勇立战功,并成功说服季康子迎接孔子回鲁。
冉求在孔门弟子中以多才多艺著名。孔子多次称赞冉求,如他对鲁大夫孟武伯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论语?公冶长》)在鲁国执政季康子面前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并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把冉求的多才多艺作为培养成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冉求的多才多艺,集中地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才能上。在这点上,孔子是很欣赏冉有的。《论语?子罕》载孔子曾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大概因为自己拥有“艺”的经历和感受吧,所以对同样“艺”的冉有就多了一份惺惺相惜。
孔门私学分四科,冉有居“政事”科之首。《论语?先进》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其在孔门的地位。
二、孔门问对――孔子对冉有的个别化教学艺术
孔子教育教学精彩纷呈,往往表现在对各弟子的个别化教学上。对于冉有,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既有精心的指点,又有巧妙的评点,也有着意的激励。冉有在孔子因材施教的培育下,在从政、理财及个性优化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1.指点艺术――周游路上指点冉有治国方略
《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意即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就问:“人口已经够多了,再要做些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再问:“那富了以后还要做些什么呢?”孔子说:“教化他们。”在去往卫国的颠簸路途上,师生间的对话就构成情境教学的生动画面。师生颇有兴致,讨论的也深入。冉有意气风发,问了再问,非常好学,表现出对于政事的特殊兴趣。孔子深谋远虑,答了再答,语言高度简洁概括,体现出孔子对冉有“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艺术。整个师生问答气势恢宏,展现了师徒俩的雄才大略,是孔子与冉有关系最默契时的真实写照。孔子认为政事治理要遵循“庶―富―教”的发展逻辑,相信这对于冉有日后非常重视和擅长财经工作不无影响。孔子这一思想也是一贯的。《说苑?建本》载:子贡问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与此处对冉有进行点拨教育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孔子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从他在路上与驾车的弟子对话即可见一斑。有意思的是,还有一次与上述“冉有仆”教学情境类似的是“樊迟御”。《论语?为政》载: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