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及其献给歌德的十四行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冯至及其献给歌德的十四行诗   摘 要:本文通过解读中国现代诗人冯至《十四行集》中献给歌德的十四行诗,试图说明冯至的“星象宇宙”不仅弥漫着真实的、微不足道的事物和周遭“渺小”的人物,而且还暗指其诗歌的整体框架是从本土的或外来的文学(如歌德、里尔克为代表的德语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世界中摘取的“众星”汇合,冯至的早期诗歌创作旨在推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复兴”。   关键词:《十四行集》;星象宇宙;宇宙之爱;精神复兴   在论及冯至(1905-1993)这位中国著名诗人、学者和德国文学的杰出研究专家之前,我希望以同他的两次会晤为始。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1986年4月1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时中国著名的斯洛伐克研究专家戈宝权(1913-2000)也在场。我们和其他学者一起讨论有关冯至的创作问题,涉及他与德国浪漫主义、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及其《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Die Sonette an Orpheus)、有关梵高(Vincent Van Gogh)和威尼斯风格的十四行诗的关联。{1}我一直在重申自己的看法,正如我在那时刚出版的著作《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1898-1979》(Milestones in Sino-Western Literary Confrontation, 1898-1979)中论述的,冯至诗歌中的宇宙观与其同时代的中国作家不同,尤其与郭沫若(1892-1978)“太阳”(Solar)神话的诗歌宇宙观大相径庭。冯至在其早期诗歌中体现为:   这个世界里,就像空旷夜天中数不清的天体一样,布满着无数可见而又易受忽略的、发亮或闪光的小小事物;而且,还有心田里的珍珠,花儿的蓓蕾,小溪,乐器,锦绣,夜半的散步,黄昏时分,月下的一曲情歌――在这时刻,“宇宙的万象在我的面前轮转,没有一处不是爱的力量”。{2}   我认为,《狂风中》这首诗涉及的织女来自织女星座和天琴星座,牵牛(或牛郎)来自天鹰星座,两者排列在银河两边。冯至当时并不同意我的论述,也不同意我论及的这首诗是对著名画家丁托列托(Jacopo Tintoretto,1518-1594)的画作《银河诞生》(Creation of Milky Way)的模仿。此画现存伦敦国家美术馆。冯至只是不愿承认在其创作的最佳期属于一位创造神话的诗人(mythopoetic poet),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力图向读者呈现的。   不过,后来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在阅读了我撰写的有关威尼斯的十四行诗的文章和上述的《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第9章之后。{1}在1987年8月中旬我们第二次会晤之际,当我登门造访时,他承认我是对的,送给我新近发表的文章《外来的养分》,并告诉我在同年9月访问意大利期间,他要把我有关威尼斯的十四行诗的文章复印件送给朋友们。   一   如今重新审视我早期的观点,我要向我的老朋友和同事阿?欧文?奥尔德里奇(A. Owen Aldridge)教授致以深切的敬意,同时我还要补充说明,冯至的“星象宇宙”(astral universe)不仅弥漫着真实的、微不足道的事物和周遭“渺小”的人物,令人想起从女神赫拉胸前洒落的点点乳汁(银河),而且还暗指其诗歌的整体框架乃是从本土的或外来的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世界中摘取的“众星”。   冯至创作献给歌德的十四行诗及其他26首十四行诗(后汇集为《十四行集》的小册子)时,正值抗日战争(1937-1945),他一直居住在覆盖着“桉树与硝烟”的云南省昆明市郊区。1941年他住在昆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每星期仅进城两次,给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们上课,顺便买点蔬菜或其他日用品。他用以下文字回忆了这段时光及其沿路的“漫游”:   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是很好的散步。一人在山径上、田埂间,总不免要看,要想,看的好像比往日看的格外多,想得也比往日想的格外丰富……但是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下午,望着几架银色的飞机在蓝得像结晶体一般的天空里飞翔,想到古人的鹏鸟梦,我就随着脚步的节奏,信口说出一首有韵的诗,回家写在纸上,正巧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2}   “鹏鸟梦”是《庄子》(公元前3世纪)中第一章的一个隐喻,关于这个梦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快乐的飘游”③、“自由而轻松的漂泊”{4}、“灵魂的漫游”{5},或“远游”{6}等等。冯至总是善于追忆阅读过、研究过、相逢过以及遭遇过的一切,无论是现在或过去、国内或国外、本土或外来的各种神话,探究有关生与死、战争与和平、梦境与现实的奥秘,以及孤独、忧伤又交织着希望的浩大宇宙,虽然这一切终究会消逝殆尽,但人类之间的相互沟通依然是可能的。   在冯至的“精神漫游”(spiritual wandering)中,他结识了海内外文化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