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新区新世界文化景观桥施工组织设计523.doc

新海新区新世界文化景观桥施工组织设计52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海新区新世界文化景观桥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编制:审核:审定:江苏海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新海新区新世界文化景观桥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四年五月 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本项目位于新海新区新世界文化城街区中心位置,横跨东盐河,河宽75m。桥位两侧驳岸已施工,驳岸顶标高为3.7米,西侧驳岸宽3米,场地标高西岸是3.85米;东侧驳岸宽1.58米,东侧驳岸标高为米3.71米;地势平坦,两岸商业建筑在建。综合考虑周边规划及景观要求,采用(30.3+30+30.3)m装饰性人行斜拉桥,斜拉索作为装饰,塔身形状为帆形,两座帆形塔都是向后倾斜,且高度不一;桥面宽7m,桥下不通航。 二、设计技术指标 人群荷载:3.5kN/m2。设计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 标准桥面布置:标准桥面总宽7.0m。 桥面横坡:单向1.5%,桥面为木地板。 桥下净空要求:不通航,最高洪水位3.5m。 设计洪水频率:1/100。 地震: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坐标系统:连云港市1995年城建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郭嘉高程基准。 三、地形、地貌、水文 1、地形地貌 连云港市位于卑微34.5o,东经119o,北临山东省,东北面黄海海州湾,为陇海铁路的东端终点。拟建建筑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场地较为平坦,交通便捷。 2、气象 连云港市位于北暖温带南部,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大陆近海过渡性气候类型,受季风的影响比较显著。据有关气象资料:连云港市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左右,2-9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3%左右,最高降水量(1974年)1241mm,最低降水量 (1975年)505.3mm,降水集中于7、8、9三个月;降雪集中于12月至次年2月,最大积雪厚度280mm,冻土深度22c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次导风向为北风,偏北风,平均风速为3.1m/s,6-9月份受台风影响,台风时最大风速为29.3m/s,极大风速达40m/s。全年无霜期220天,年平均气温14.0oC,极端最低气温-18.1oC,极端最高气温为40oC。 3、地表水及地下水 拟建场地地下水以第四系松散层中的潜水为主,地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径流补给的影响而变化,排泄主要为蒸发和径流入海。本次勘察测到的地下水初见水位位于地表以下1.00-1.50米左右,地下水稳定水位为0.60-1.20米左右,本次勘察未发现承压水,据连云港地区水文地质资料,连云港市最高洪水位为(标高)3.5米,年平均水位1.35米,水位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变化幅度为0.5米左右。本场地环境类别为II类,据水质分析结果报告,在长期浸水条件下:本场地地下水对砼结构具有弱腐蚀性(S042-含量超标),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C1-含量超标);在干湿交替作用条件下: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S042-含量超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强腐蚀性(C1-含量超标)。你见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土壤受地表水及地下水渗入及径流补给,可溶盐已溶入水中。 四、区域地质、地震 整个连云港市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中朝地台、鲁东古隆起地块。云台山原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起组成中国东部胶辽古陆,后经断裂作用,云台山与山东丘陵分开,形成一个被断裂所包围的上升地垒山块,在很长的地质历史中,仍然是黄海中的一列孤岛,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主要是第四实际以来,由于黄河泥沙的冲积,逐渐形成黄、淮、海三大平原,使山东半岛与大陆相连,同时山东丘陵南麓的沂、沭、泗河流冲积形成的三角洲不断南伸,逐步向海州湾逼近。1191-1855年间黄河夺淮入海的大量泥砂淤积,造成了云台山与大陆相连,并形成了现在的苏北平原。 本市的工程地质,既有古老的变质岩,又有近代沉积的海相淤泥,根据地形地貌可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区:①构造剥蚀山地;②山前堆积台地;③海积平原。拟建场地位于海积平原上。 桥址区位于海相沉积平原地貌单元,基底地址构造稳定,场区及邻近场地无活动性断裂通过,地形平坦,第四系沉积覆盖层厚度较大。主要不良地质体为淤泥,具高含水量,高压缩性及易触变性,在反复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蠕动、不匀称沉降及侧向滑移等。 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拟建场地覆盖层厚度28米左右,属软弱场地土,III类建筑场地,设计特征周期为0.65秒。属对抗震不利地段。 场地土在20米深度范围内,未发现饱和的砂土,无需进行液化判别和处理,但地震时场地第三层淤泥为软土,工程性质极差,具有很强的震陷特性。 拟建区内无大的不良地址作用,但本场地的软土为本区不良地质层,拟建场地上部普遍存一厚层海相软土层,该层土具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低、易触变等特点,在有大面积堆载情况下因固结、沉降,对桩基长生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